阿德勒:自卑感不是障碍 反而是让人进步最强大的刺激

人类发展而言,自卑感非但不是障碍,反而还是最强大的刺激。(示意图/shutterstock)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个体的人格往往会遵循一个「生命模式」,朝着确切的目标迈进,并希望对所属社会群体有所贡献。遗憾的是,这种正常的发展模式并非常态,许多人幼年时因身体缺陷、经济状况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等因素,萌生了自卑感,其后又演变成自卑情结,从问题儿童变成了问题成人。

【精彩书摘

对人类发展而言,自卑感非但不是障碍,反而还是最强大的刺激。假如人类的双眼跟鹰眼一样锐利,我们就不会发明望远镜跟显微镜;要不是为了提升沟通品质,留声机、无线电和电话也不会接续问世。调香师的技艺跟大厨的烹饪技巧,都是为了弥补人类迟钝、粗略的感官认知而存在。相较之下,「较低等」动物的感官能力还远高过人类。

人类文明的结构,从报纸到摩天大楼、从飞机到交响乐团、从蒸气挖土机丝袜,这些产物在补偿人类缺陷的原始需求之下因应而生。

基于宇宙中的人体与生物组成,每个人承继这份自卑感,因此自卑感并不是个人承受的负担。人类战胜自卑感的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渴望补偿个体在社会贡献方面的缺陷,这种渴望的展现或许就是所谓的天才创造力。天才缔造的每项杰作都象征着社会效益

提及天才时,我们时常将另一群未被歌颂的人忘了,这群人发明杠杆、轮子、斧头、牧笛、纺织、书写以及各类事物。我们只记得那些以崭新型态结合这些元素的近代天才。不过穴居人力搏生存的那段过往,其实就是人类创造力的历史。

每个人都有能力将个人缺陷发展成对社会有益的贡献。不过稍微观察社会现况,就会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有勇气进行这种补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数量远大过于天才。许多人无法进行有效益的补偿,原因何在?

遗憾的是,对于人类来说,各种因素都会导致补偿无法达到理想境界,难以将自卑感运用在社会调适和有效益的工作中。使自卑感强化到演变为自卑情结的第一种因素,就是所谓的身体缺陷。

除了一般缺陷,不健全的身体器官也会让人类婴儿感到格外软弱,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意义的追求会更加困难。这里所谓的缺陷,可以是身体器官或系统上的实质缺陷。不过,缺陷也有可能是不足挂齿的生理特点,从医学角度来看根本不重要,但从社会角度看来令人尴尬,例如异常肥胖、过瘦、白化症、胎记与痣、红发弓形腿以及脸部毛发等。样貌丑陋就是很好的特例,不过说来奇怪,出众的美貌最后也有可能导致自卑情结,因为长相精巧的孩童可能会认为,社会要求他付出的唯一贡献就是美丽的样貌。

第二组强化自卑感的因素,则与个体的社会、信仰与经济状况相关。无论是社会、宗教信仰还是经济上的弱势,任何弱势群体的成员都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他们在世界上还得额外面对其他困难,也与凄惨、道德败坏与犯罪的境况有所连结。不过庞大的财富也会带来惨烈的效应,因为在富裕环境成长的孩童,通常会缺乏工作方面的适当刺激。

导致孩童自卑感加剧的第三组因素,则是来自孩童的家庭组成。这项因素特别重要,因为任何孩童都无法免于其影响。

独子之所以发展出自卑情结,是因为他在家中特别重要,以及缺乏适切的社会适应训练。独子时常在生命历程中寻找青少年时期的失乐园

长子曾经是家中独子,地位后来被更幼小竞争者取代。他有可能会因为顿失力量而受挫,再也无法鼓起充分的勇气、以客观的方式来迎击各种生存问题。

虽然次子也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喝的是同样的奶水,也跟长子同住一房,但他们的环境可说是截然不同。次子前方总是有一位领步者。在积极与长子竞争、想迎头赶上的过程中,次子的行为有可能会太过火,成为抱持偏见的叛逆者

老幺可能会因为害怕跟更成功的兄姐竞争而退缩。一群女孩中的男孩,或是一群男孩中的女孩,都有可能因为这种特殊处境而沮丧气馁。在个体心理学之前,没有其他科学点出家庭组成中孩童地位排序的重要性。虽然家庭中的每个角色与地位都有其风险,但没有任何一个身份位次,会迫使孩童成为精神官能症患者,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一大重点原则。

性别也是会加重孩童负担的因素。人类文明是由阳刚的概念所主导,我们活在过度强调阳刚价值与活动的文化中。虽然许多科学证据显示女性并非劣等或弱势的性别,此观念至今仍然存在。显微镜与科学仪器早就推翻这种彻底的谬误,不过我们还是能在各大传统中发现这种思维的踪影。因此,每个女孩都得承受额外的负担,努力证明自己。「只是个女孩」的事实,时常让她无法依照个人选择正常发展。

不过这种有利于男性的偏见,其实也会对男性构成伤害。轻微的身体缺陷或其他令人沮丧的因素,都令许多男孩感到恐惧,最后他们也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当个「百分之百的男人」,一辈子都在逃避身为男性的责任与意义。婚姻失和、离婚、同性恋,以及孩童在性方面的不法行为,这些现象日渐频繁,都是因为社会过度强调性别差异,以及民众越来越奋力追逐名望所致。上述趋势在当代两性生活中特别显著。

(本文摘自《阿德勒谈生命风格:当个体心理学大师面对问题儿童的挑战》/商周出版)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与佛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界三巨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位医生、心理治疗师。早期师从佛洛伊德,后来因为不认同佛洛伊德过于强调性本能的论点而与他决裂,并自创「个体心理学」此一心理学体系,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一生主张「心理学要为生活和生命服务」,对后续的西方心理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着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认识人性》(1927)《自卑与超越》(1932)、《精神官能症问题》(1932)

译者简介】

温泽元

《阿德勒谈生命风格:当个体心理学大师面对问题儿童的挑战》/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