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势大逆转!台湾还在内斗...看看韩国可怕的「南向经济战略」
文/何则文
在胡志明市南边的第七郡富美兴,此区可以说是西贡的「信义计划区」,无数的高级商办跟住宅大楼拔地而起,崭新华丽的市容辉映着越南欣欣向荣的经济。在富美兴里,有许多韩国社区,街道的招牌多以韩文呈现,犹如19世纪的欧洲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区。在许多越南人印象中,富美兴就是个「由韩国人开发的韩国区」。
然而,一开始这几千公顷的新市区开发其实跟韩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初把这片越战沼泽地扭转成西贡繁荣市区的,是响应李登辉南向政策的台湾企业─中央贸开集团。如今,西贡人大多不知道这件事,对台湾的印象,仅止于郊区的台资工厂或者曾经造成环境争议的「福尔摩沙公司」台塑集团而已。
▲韩国的新南向政策。(图/记者谢婷婷摄)
韩国政、商双管齐下,培育东协战将在西贡时,我报名了胡志明人文社会大学的越南语班,全班只有12位学生,却有7 成是韩国人,不像来自印尼、菲律宾、泰国的同学,学习越语多只是出于兴趣。这些韩国人有老有少,多是企业干部,为了工作需要而学习外语;他们之中,既有年近六十、担任三星集团主管的崔伯伯,也有二十几岁,担任化学公司业务的韩国女孩。
类似的情形不只发生在越语班,在越南大学中,最多的留学生就是韩国人。不管是在北方第一志愿的河内国家大学,还是在南方最高学府胡志明国家大学,外籍生几乎都是韩国面孔。走在河内和胡志明街上,总能看到许多韩国家庭出游,举目看到的大型广告都是韩国品牌,三星几乎包下了河内机场的所有广告。
韩国政府鼓励年轻人向海外发展,提供各种奖学金,三星更是全额补助,甚至捐助学校盖韩国学生的专属宿舍,让学生能专心学习。在定期考试中,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会被遣返回国,而且须赔偿学费;成功毕业的,必须和三星签2年到3年合约,学生在工作前,早已掌握越语基础、了解当地文化且适应当地生活,起跑点远超过台湾青年。
▲越南胡志明市街景。(图/记者陈信儒摄)
台湾人习惯住厂区,韩国人规定住市区韩国人这么积极,那台湾人呢?据统计,在越南的台商已经超过6万人,且超过7成聚集在胡志明市周边的工业区,既然如此,为什么市区很少看到台湾人?这些台湾人去哪了?
答案是:他们全在工厂里面。
外派越南的台干大多住在公司提供的厂区宿舍,楼下就是办公室,在台商的工厂里,越南员工都会讲中文,餐厅提供的是台湾菜,电视放映的是TVBS、三立电视台。这样的模式,让许多刚来的台干较无适应问题,用中文就能沟通、吃住都还很台式,但在厂区建立一个台湾味生活圈的同时,也隔绝了台干融入越南的机会,许多台干外派到越南5、6 年,一句越语都不会讲,能接触真实越南的机会,仅止于每周一班的派车去市区,如此不管在此工作几年,永远都是越南的「外人」。
韩国人作法完全相反,就算在厂区工厂上班,也强迫员工要住在市区,不同于台干大多单身赴任,韩国公司要求携家带眷,把孩子也带来,进入越南学校学习当地语言,有些更有远见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到台湾学校,孩子在家讲韩语、出外说越语、在学校学中文,未来能掌握至少3种语言,20年后,这些孩子就是韩国新一批的东协战将。
三星5年计划,反转产业结构2007年,越南的主要经济结构由纺织、制鞋、石化产业构成,台湾是越南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可以说是台商撑起越南半边天。这些台商在20年前因旧南向政策进驻越南,当时的越南政府十分重视台湾,甚至设立台湾事务委员会,专门处理对台事务。
然而10年间,台韩在越南的情势大逆转。2008年三星开始投资越南,仅用5年的时间就翻转了越南的经济结构,手机产业变成越南最大的出口品项。单三星一家公司就占了越南去年出口总值的22.7%,韩国企业已经深深的掌控越南。在市区,可以看到许多韩国人开的餐馆、商店,而台湾料理却只能在郊区的工厂旁吃到。
不只在越南,韩国在东南亚各国早从经贸及文化面强势入侵。比如寮国中部偏远的小镇旺阳,如今已摇身成为韩国人的旅游胜地,街上的韩文招牌数量可与英文招牌匹敌,每间商家都能讲几句韩语,看到亚洲面孔一律以「阿尼哈谁唷」问候。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尼,亦常见到韩国人的身影。
▲三星电子。(图/美联社)
不只是越南,政府另一个新南向政策目标─印度,随着韩商投资,韩国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现代汽车(Hyundai)的印度厂区,甚至可以看到来自韩国的国小参访团。穿着印有现代汽车标志衣服的小朋友们,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企业举办的营队,从小就潜移默化韩国的世界战略布局。
目前,已有数以万计的台商,因20年前的旧南向政策进驻东南亚,而曾在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严重受创的韩国,虽然比台湾晚了一步,现在的成绩却远超台湾。韩国在东南亚与南亚,不只是看上当地年轻廉价的人口红利,更用集团战大口吞噬当地市场。
韩国与台湾最大的不同,在于打「国家在背后撑腰」的集团总体战,倾全国之力投入。三星、LG 跟现代汽车作为领头羊,把周边相关的厂商都带到当地,形成一条龙的供应链生态系。台湾则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千万蚂蚁雄兵,前往当地各自奋斗,有时候还出现「台湾人打台湾人」的自家竞争状态。
过去的台商大多只是利用当地便宜的劳动力,发展制造业,外派台干随时可能因为工厂迁移而离开,这样随时准备打包的过客情况,渐因东南亚工资上涨而备感压力,如果能转型以服务或品牌为主,新一波的台商才能享受到东南亚经济快速成长的果实。
●作者何则文(Wenzel Herder),中兴大学历史系毕业,经济部国企班2年英语组。亚细安研究会创办人,换日线、天下独评与关键评论网专栏作家,任职于某全球500强企业,走跳亚洲各地。本文出自写乐文化《青年写给青年的东协工作笔记》。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博客来|TAZZE|诚品|金石堂 好评发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