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经济】戴志言/台湾还需将「汽车」列为策略性产业?
▲以台湾内需市场而言,总体小客车年需求量大约在40至50万辆的规模,现今也维持至少六家的生产厂商供应本地市场。(图/记者游铠丞摄)
国产车近年的销售情形已经逐渐被进口车替代,双方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平分市场的的结构。国产车销售情形不佳的现实也反映在各整车制造商的裁员与生产规模缩减,以往被视为具有高度产业带动效果、提高产业附加价值的汽车产业,未来在台湾的发展却没有明确的政策与资源,在未来产业规划上,台湾是否还需要将汽车列为策略性产业,显然已经出现不同的讨论空间。
以台湾内需市场而言,总体小客车年需求量大约在40至50万辆的规模,市场规模无法与年产销超过百万的市场相比,但汽车生产厂商的数量却曾经多达十数家之多,现今也维持至少六家的生产厂商供应本地市场。以20至30万辆左右的国产车需求维持六家的生产厂商的生产,先天就难以达成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而现行的国产车所生产的车型、品牌并无法交互替代,跨品牌代工模式难以在汽车生产组装产业实现,更无法透过企业合并达成规模经济效应。
如果以增加国产车生产效率观点而言,如何透过增加生产方式去化产业过剩产能,是协助现有业者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配套政策上可以采取鼓励国际品牌以「代工生产」生产国内市场的车型,并协助业者拓展整车输出海外市场的业务。但是此类政策涉及到外商、代理商、台湾生产方的竞合关系,若缺乏产业诱因也难以达成,而在政策主管部门涉及生产、外贸、关税等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具体方案。
▲未来我国零组件厂商不仅需要考虑国际市场的倾销诉讼,经营模式与市场经营需要也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议题。(图/pixabay)
汽车零组件是另一个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由于台湾厂商在成本以及品质方面的优势,台湾汽车零组件一直是国际售服市场的重要供应商,产品范围从钣金、保杆、车灯、内饰产品、后视镜到车用电子、电动车零件,台湾汽车零件厂商的竞争能力一直为国际瞩目。由于台湾零组件产业擅长使用成本控制,过去也曾引发国际厂商对于台湾零组件厂商提出倾销诉讼,也造成我国相关企业的赔偿与负责人入狱事件。
而从德国车厂对于台湾零组件厂商提出专利侵权告诉获胜,并要求销毁成品与制造模具的事件来看,未来我国零组件厂商不仅需要考虑国际市场的倾销诉讼,也极有可能面对整车制造商、Tier 1零组件厂商的专利诉讼,零组件厂商未来的经营模式与市场经营需要也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议题。故,以中小企业型态为主的汽车零组件产业如何透过强化研发专利布局,并增加OEM体系供货能力是未来产业转型可以思考的策略方向之一。
以贸易战的经验与发展而言,汽车与零组件往往是大国之间的主要贸易纠纷议题,美中贸易战、美欧贸易争端等事件上都可以看到对于汽车整车与零组件的关税障碍。我国长期的产业结构上系以整车供应本地市场,以零组件供应国际售服市场为主,未来的国际贸易争端是否对于我国产业产生冲击影响,有赖专业智库持续关注发展分析,协助政策主管机关可以更及时因应可能的国际汽车贸易问题。
综合以上的产业发展困境,若我国想要继续发展本国汽车工业,应尽速展开新产业政策与框架调整的工作。对于新汽车产业政策有以下的建议:
▲我国长期的产业结构上系以整车供应本地市场,未来的国际贸易争端是否对于我国产业产生冲击影响,有赖专业智库持续关注发展分析。(图/CFP)
一、以既有科研成果协助汽车零组件产业转型发展
我国在车辆技术一直维持不错的研发成果产出,例如国内产学研究机构合作自行开发出自主共用引擎、大排气量机车引擎、电动车与自驾车关键零组件等前瞻成果,未来的零组件产业需求与以往的前瞻成果具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在协助车辆零组件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使科技法人的研发成果可以顺利成为产业应用的关键技术,并使零组件产业能够在后续的专利诉讼中取得保护,将可以放大过往关键技术的投资效益。
未来的车辆关键技术开发也应由整车大厂主导模式逐渐调整为以服务中小企业型态的联盟研发模式为主,以产业共通性问题作为科技解题的基础,不仅在技术创新提供国内产业更为充裕的专利保护伞,也协助国内零组件产业提升研发品质、提升工程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取得供应车厂的机会。
二、规划国内生产能量与国际需求对接机会
在业者引入自动化设备、国内市场要求等影响之下,国内整车生产品质已有提升的现象,部分厂商更利用台湾资通讯产业的开发能力与生产优势,在台湾投资生产车用资通讯产品,形成台湾市场特有规格的产品。以国内的需求情形而言,国内需求本身具有天花板条件限制,若新投资之自动化设备仅以国内市场供应为主,不利于加速摊提资本设备的成本,因此国际市场的开拓成为新政策内需要考虑的议题。
国际车厂在各地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供应体系整合等因素之下,将生产据点集中在在少数国家的工厂,但在英国脱欧、中美贸易争端、欧美贸易争端等事件之下,汽车极有可能成为受到贸易障碍影响极深的产品,我国应利用此一机会,协助国内厂商进入海外市场或扩大现有外销规模,以符合国际生产品质加上大量客制化车电产品的形象,说服国际母场于海外市场采用台湾产制整车,协助去化国内整车生产能量,维持产业基本发展。
▲交通行动服务所带来的技术与产品需求,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关注整体发展趋势。(图/CFP)
三、关注创新服务带来的制造机会
对于未来汽车产业最具冲击的发展除了电动化与自动驾驶等创新技术之外,如交通行动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Uber服务等创新服务所带来的新型态车辆技术与产品需求,同样值得我国车辆产业持续关注发展创新车辆服务不仅需要高度智慧化的车辆载具,对于道路智慧化、用路人服务智慧化也有要求,所涉及的产业范畴将会由车辆硬体制造延伸到使用者体验,涉及更多的软硬体整合、制造服务需求,这些需要客制化的产品也许可以成为未来国内车辆产业争取国际市场的项目,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关注整体发展趋势。而国内的研发体系也应思考如何从协助国产品牌制造的功能,转型以协助国际客户开发的服务定位,使车辆产业不仅成为MIT的重要产品,也发展服务国际产业RIT(Research in Taiwan)能力,扩大既有的研发服务经营模式。
台湾车辆产业发展面临新世代技术替代、国产品销售转型、零组件产业专利诉讼危机、中国市场销售衰退等因素,若我国欲维持高阶产业生产技术能力,应尽早整合政策工具与产业意见,整合规划新一代车辆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计划,协助国内车辆顺利完成转型发展,以因应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环境变动。
热门推荐》►中国房地产泡沫真要「破灭」?►从更新科技研发指标,再创台湾经济实力!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