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同性婚姻可不可以,究竟该由谁决定?

▲挺同婚、反同婚引起社会论战。(图/记者周宸亘摄)

文/丘美珍

周遭的朋友们,最近在line群组中为了挺同婚、反同婚各自表述,不时爆出火药味。我很讶异----这样的讨论热度,以往只在蓝绿争斗中见识到,没想到现在的反同/挺同议题也来到了这样的境界。

表面上看来,这是挺同和反同的论战。但是,除了有些基督教徒圣经做为反同的后盾,在民间,还有另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导着反同的势力-----那就是很多人家里神桌上都供奉着的祖宗牌位

我有一个家乡在嘉义的朋友,在他娶妻前一天,依照家规必须彻夜不眠,敬拜祖先,向祖先报告家有喜事,家族即将后继有人。天亮以后,嫁入这个家族的新娘,成为家族的新成员、血缘传承者肩负守护家族新生代的责任。

一段婚姻,只是两个人的事吧?为什么要跟祖先报告?因为在大多数的台湾家庭中,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且是家族血脉的延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长辈们虽然不说,但这就是台湾社会的潜规则

两个人的婚姻,是以配偶为基础,与他人无关。但是以衍生家族血脉为前提的婚姻,即便是两个小夫妻独立成家双方家长关爱的眼神,仍然不时窥探着这个小家庭的「进度」。什么进度?就是养儿育女的进度。

结婚之后女方还没有怀孕的,逢年过节回家就会频频被追问:「妳甚么时候升格当妈妈? 」有了一个小孩之后,逢年过节带孩子回家时,就会再次被追问:「妳甚么时候要生第二个?」

▲反同志人士跪地陈情。(图/记者季相儒摄)

对当事人很困扰?没错!但这就是台湾社会的常情

这个社会大多数长辈,对人生幸福的定义,很直觉的想像就是家庭圆满、三代同堂儿孙绕膝。

这样不对吗?不能说不对。只是,有人对于人生幸福的想像不一样。但是这种不一样,对很多台湾家庭来说,是个目前无法应付的冲击。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台湾的社会,的确是由集体价值慢慢走向个人价值的。如今,许多长辈面对下一代不婚,或是婚而不生的抉择,也只能默默接受,把含饴弄孙的美梦束诸高阁。家族的规范和框架慢慢松动中,不再拘泥于过往的记忆。

多年前,李安拍了电影〈推手〉,很生动地勾勒出老爸郎雄老妈归亚蕾面对儿子同性恋的心情转折。就单一的家庭来说,到最后,家人彼此的「爱」通常能战胜一切。

只是,从个案的闯关成功,到全体的欣然接受,毕竟还是一段很长的路。从同性恋到同性婚,这个议题主张的是----原本在私领域个人生命的选择,要成为公领域的全民共识,这颠覆许多家庭既有的人伦框架,难怪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这个人伦框架,重不重要?因地而异。全世界目前有23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但是,当然,有更多的国家不承认。这意味着,即使在全球来看,同性婚仍然不是普世的法律标准。尤其在亚洲,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支持这样的理念。

▲反同志人士高举「婚姻家庭,全民决定」的诉求。(图/记者季相儒摄)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前几年已经被同运人士主导的教育部性别平等、多元成家等教材大大惊吓,只要想到自己12岁的孩子有可能在教室里听到老师说:「异性恋是一种霸权」、「性跟爱可以分开」、「告白之后可以分享身体」、「堕胎是一个合法的选择」就令人觉得坐立不安。所以,一味批评家长团体恐同,其实有失公允。

就家长而言,这其中有些牵涉到每个家庭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家规,并不适合纳入学校的课堂教学。许多我的家长朋友,不认同让法律或教育介入自己的家庭教育,这也是不得不考量的现实。

法律的变革,究竟要顺应民情,还是要领导民情?这是目前立法机关应该考量的重点。但民情是否会因理性的辩证结果而有改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如果有一天,在台湾的大部分家长,能够手持一炷香,不用掷筊,就可以对着神桌上的祖先牌位说:「历代祖先在上,我在这里诚心祈求,子孙自有子孙福,不论他们是否娶妻生子,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恳求公妈保佑孩子的人生美满幸福。」如果这一天到来,表示台湾社会的民情已经转变到全新的阶段,跳脱了家族对晚辈的期待,而开始尊重个人对自身生命的抉择。当社会准备好时,改变才会发生。不论这次同婚的修法是否能够过关,透过这样的对话,让双方的意见能够各自陈述,充分沟通,长远来说,真的不是坏事,不是吗?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丘美珍,曾任经理人月刊总编辑数位时代编辑总监,现为财经自由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