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最好的人生,是由谁决定的?

考试后,考生及家人都要开始面临「选择」的艺术。(图/记者一中摄)

文/丘美珍

这个月刚考完大学学测,之后还有暑假的指考。在不久的未来,这批超过14万名的考生,将要开始选系选校,并且选择自己要有怎样的职涯人生。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考生及他们的家人,都要开始体验「选择」的艺术。

要选系还是选校?要选择自己所爱的,还是未来工作有保障的?要自己选,还是听长辈的话? 这些不只是眼前的难题,可能也是未来一辈子不断自我提问的关键字

专门研究「选择」的哥伦比亚教授艾茵格(Sheena Iyengar)曾在知名TED网站上曾发表〈选择的艺术〉,吸引了超过200万次的点阅率。她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察 : 我们如何「选择」,绝不是本能,而是文化教育的结果

有些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所以,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有些文化却不强调「选择」的过程,而强调「做对了」才是最好的结果。

艾茵格教授说,在美国的主流价值中,「选择」是跟「民主」一样不可动摇的核心价值,而且「自己做的选择最好」、「越多选择越好」、「有机会选择时一定要选」。

艾茵格教授曾经在美国针对英裔孩子亚裔孩子做一个实验,她们在实验室里准备了6种颜色的笔,以及6组字谜。她们将孩子分组,有些孩子们会被告知: 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选择用甚么颜色的笔来回答字谜。但有些则被告知: 妈妈老师已经帮你选好了笔的颜色,你去答题吧。

猜猜结果如何?

▲孩子的未来,由谁来决定?(图/记者张一中摄)

对英裔孩子来说,如果能够自己选择用甚么颜色的笔来作答,他们最受激励,答题率最高。但对亚裔孩子来说,如果能用妈妈选择的那个颜色的笔来作答,他们最有信心,答题率最高。

这个现象其实不能纯粹以「妈宝」来解读,而是反映了这两个社群的核心价值不同。

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的社会,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风险与机会都由个人承担。努力把长者智慧传承给少者的社会,相信下一代应该要比上一代过得更好,因此致力减少生存的风险,为个人创造更大的优势

也因为如此,在台湾的我们,发现美国家长竟然可以容许孩子从大学辍学,自行创业,觉得不可思议。而我的美国朋友发现,台湾居然有家长愿意在儿女结婚时,送一栋房子给他们,也大为吃惊。

所以,回到大学选甚么科系这件事,在台湾,当然也有家长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每年也一定会有家长想要为孩子做决定。

在过去的世代,面临生涯的选择,主流的价值的是「安全」,风险越小越好。所以公务员画家好,学商的比学文的好;但现在的世代,面临生涯的选择,慢慢倾向强调「忠于自我」,所以,设计师听起来比工程师酷,图文作家听起来比老师萌…。

所谓的梦想和生涯,落实到现实的生活里,就是你每天如何度过每一天 : 这包括了你每天几点起床,工作多久,跟谁一起工作,在哪里工作,谁付钱给你,付多少报酬,别人怎么看你,甚至包括你吃些甚么、穿些甚么、用些甚么、想些甚么,这才是生涯的现实。

有一次跟一位知名的心理医师聊天,他提到上门看诊的人里面,有富一代,也有富二代。富一代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是却常常事与愿违。富二代想证明自己可以青出于蓝,但也常常力不从心,到最后,大家只好一起去看心理医师。

所以,身在职涯版图变动剧烈的今天,面对考后的选系选校,要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抉择,其实难度超高。换言之,要找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最佳的选择」,是不容易的。

但是,如果各方能够充分沟通,多多交换彼此的想法、经验和期待,认知到有机会就有风险,有风险就有人生的磨练,那么,也许可以酝酿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选择」(second best solution )。

祝福大家选前平和、选后如意!

掌握即时讯息免费下载新闻云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丘美珍,曾任经理人月刊编辑数位时代编辑总监,现为财经自由作家。本文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