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你的心比胃 需要更多的食物!
▲运动可以产生快乐的脑内啡,让身心皆愉悦。(图/达志/示意图)
文/丘美珍
心里有着想减肥的念头已经很久了,每次低头一看自己腰腹之间的隆起,就深深感觉到什么叫做「身不由已」。即使人类已经宣称未来可能移民到火星上了,对于身上这几斤肉还是常常一筹莫展。
我开始回想身上这些不请自来的脂肪细胞,每一个都各自承载了独一无二的欢乐或压力的记忆。
它们有些来自我午后跟孩子相处的时光。下午四点接孩子从学校回家,饥肠辘辘的孩子总要吃点甜点或咸点,我跟他们边聊着学校的趣闻,一边也陪着吃了几口。同样的点心进了孩子的体内仿佛不留痕迹,但是留在我这里的只能说是罪证确凿。
有些来自周末晚上全家一起窝在客厅的时光。我们看着电视上的电影或DVD,一部长片通常是一个半小时,其间不论喜怒哀乐,我们佐以黑轮、盐酥鸡和珍珠奶茶相得益彰,尤其全家同享天伦之乐,滋味更添几分。
或者一人独处在家写着稿子的时候。截稿在即,敲着键盘的手却打不出有意义的字句,于是起身在屋内游走,以猎人的心情,侦测家中何处藏有高热量不负责任的巧克力、可乐果、凤梨酥。见猎,心喜,照单,全收。压力转换成热量,储备在体内,一夜之后质变成脂肪,与我不离不弃。
脂肪的身世并不单纯。在人类演化的历史上,食物几乎永远是供不应求的,能够真正吃饱的年代不多,所以人体内必须拥有「热量银行」。这样,在食物充裕时,有效地把多余热量储存在体内,以备食物匮乏时能够活下去,这就是脂肪最原始的功能─人体内的终极救命英雄。
甚至,我也猜测着,人到中年以后新陈代谢变慢,吃进较少的食物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其实也是演化的恩典。食物从来都是珍贵的资源,必须先给部落里的小孩和年轻人,这样才能繁衍下一代。也就是说,中年人的身体,其实是极有效率的身体,仰赖不多的食物就可以活下去。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因为种种因素吃得太多。认真的身体一样依照基因设定做它该做的事,所以,脂肪细胞就这样一个一个被撑得饱满,它让我们的下巴变得浑圆,脖子出现纹路,小腹不再小,大腿变得更粗。
▲常常是心比胃需要更多的食物,而吃进过多的热量。(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我们为什么吃得远比我们需要的还多?这些多出的食物,或许因为不是身体需要的,而是你的心情需要的。有时候,你的心比你的胃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从空虚转盈满,从压力中找到平衡。心的喜怒哀乐,需要食物做为佐料,让悲伤减半,让幸福加倍。
以上是我胡思乱想的道理。接着,站在体重计上,看到那个数字时,我下定决心要减肥了。但是,到底需要减几公斤呢?
就减肥的技术来说,用BMI(体重 / 身高公尺平方)可以算出最适体重,如果BMI指数落在18.5-24中间,就是正常的。
但是,正常不表示令人满意。看起来的样子好不好,才是重点。
回到身体承载的记忆中,我要的是高中时那双纤瘦地踏遍士林闹市的小腿吗? 还是大学时,曾经轻易滑进细腰圆裙的腰身?是初出社会时,曾经戴着自己第一份薪水买来项链的颈项?还是初为人妻时,曾经在家门口与另一半挥手道别的臂膀?
即使回到青春的身型,青春也已经走过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觉悟,就无法面对现实。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找到健康比努力回春更重要,吃得对比吃得少重要,肌力训练跟有氧运动一样重要。
我开始对食物的营养和热量斤斤计较,每周跟着教练做两次体适能肌力运动,即使经历了春节、出国旅游的「高危险期」,三个月下来,不夸张、很扎实地瘦了3公斤。
好像瘦得不够多?我问教练。教练善意提醒我,不要被体重计的数字迷惑了。适量运动后,增加的肌肉可以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BMR),让你睡觉时也能消耗热量。而且,同样体积的肌肉,可是比同体积的脂肪重了3倍啊。也就是说,只要肌肉量增加,即使体重减得不多,但内在已经焕然一新了。我站在号称可以测量肌肉量的体适能体重计上再量一次,原来如此。
重要的是,经过这番调整,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脑内啡如此甜美,让我惊讶于我们的身体自身就可以创造如此的愉悦。原来幸福不假外求,就在动与不动的一念之间。
再次站在全身镜前时,的确,有些地方瘦了,有些地方变得结实。坐卧起行的节奏变得轻快,心情有恒常的轻松,而我的脸上有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在。这一刻,我把体重计的数字暂时忘记了,因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我很满意镜子里的自己。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作者丘美珍,曾任经理人月刊总编辑、数位时代编辑总监,现为财经自由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