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人生关键的一万小时,如何把握?

文/丘美珍财经自由作家

最近,我毕业多年的高中同学们开始重新联结,大家从毕业纪念册上一个模糊的名字,成为脸书跟line的新朋友。

我们每天晚上在聊天室中叽叽喳喳,谈工作、论人生、传笑话、丢照片……学生时代的青春和纯真,逐渐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网路的相聚,成为今昔交错的奇妙时光。看到高中同学这些年的际遇,我突然对「学历」这件事有了新的体悟。有许多人现在说,学历已经不重要了,未来是能力挂帅的时代。真的吗?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学历?学历在什么时候有用?谁需要学历?

在某些行业,例如学术业和外商金融业,极好的学历是一张入行的门票。申请这些领域的工作时,美国长春藤名校的硕博士,或是英国牛津剑桥的Ph. D,绝对是加分的灵药

这是这些行业的潜规则,根深蒂固。这中间,有雇用者的虚荣心、出于经验的偏见,以及纯粹的人脉考量。要拿着一张高中同等学力证明,凭一己之力(而不是靠关系),在这些带有贵族光环的行业谋得人生第一份好工作,如果真能成功,那就是一个奇人奇事

在某些行业,证照比学历重要。律师、会计师、医生、建筑师都是如此。一般认为,国立大学的学历比私立大学好,但是在证照加持下,长期看来,实力甚至比学历更重要些。这里的「实力」,意味着在这一行的专业中,有个人专精的领域、有联结资源的能力、有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及碰到挫折不轻易退缩的韧性。 如果论到创业,则学历高低与创业的成功率,没有绝对关系。创业的风险极高,一个国外名校的博士创业家,他所面对的风险,绝对不比一位小学毕业的创业家要少。想想学院派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顾问公司,才在几年前宣布破产,就知道即使是策略泰斗,也没办法让公司的财务报表转亏为赢。

创业要成功,决胜的因素看似复杂,其实不离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那句名言:「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选对行业,让自己擅长的核心能力为顾客所用,然后组织一个有效率且具操守的团队,谨慎管理企业发展各阶段的风险,锻炼自己及组织的抗压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样,所「创」的那个「业」,才能够不短命的存活下来。 最后,在某些行业,学历绝对不如个人魅力重要。例如在演艺、运动、文创相关的行业,最终决胜的因素在于你的作品(或表演),而不是你的学历。尤其在网路为大的今日,无名小卒一夕爆红并非特例。所以,重点不在学历,而是如何在出名前,就累积深厚的实力(想想周杰伦那些练琴的日子),以便出名后可以维系既有的光环不坠,这样才不会成为一日明星。 一般认为,那些光凭个人魅力就成功的人,纯属运气」,其实不然。正因为不靠学历,他(她)们通常加倍努力。不知不觉,这些人都奉行了社会观察家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所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专家比一般人更专注于修练自己的专业,一旦练习的时数超过一万小时之后,他就跨越了凡人界线,进入超凡的境界!

换算一下,一万小时大约等每天练习4小时,一练七年不中断。这个数字真的是铁律吗?我尝试检验一下,包括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美国高球明星老虎伍兹,以至于国内的作家九把刀,这一万小时的魔咒,似乎真的隐含其中。 所以,我心里关于学历的疑惑,有了初步的结论:学历是你人生的配件,有时它很重要,有时它不重要。但是,想好自己人生中那关键的一万小时,要放在哪一个领域?你要选择的是一场学历还是非学历的竞争?这对所有人来说,却绝对是影响人生的大事! ●作者丘美珍,曾任经理人月刊总编辑数位时代编辑总监,现为财经自由作家。本文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