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严碳定价政策在台湾 「红萝卜」跟「费率」待规划!

▲ 环境部今天正式公告碳费三子法,宣告台湾正式迈入碳定价时代。(图/记者许敏溶摄)

● Bryant/产业研究与市场策略分析员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问题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加大力度推动碳定价政策,台湾也在8月29日正式公布了「碳费收费办法」三项子法,正全力迎向全球净零经济潮流。台湾虽然是碳定价后进国家,但是后发优势让环境部得以参考各国防弊经验,可以说台湾碳费是全球最严格的碳定价制度之一。

台湾国发会设定的2030年台湾减量目标为24±1%,今年年初环境部将2030年减量目标上调到25~28%。尽管还追不上欧盟设定的55%减量目标,但目前世界各国减碳目标更接近鼓励性质,台湾却是初上路就设计困难的目标,并以《自主减量计划管理办法》 约束企业强制遵循环境部的时程。

除了有政策的强制力,台湾经济结构也与欧盟不同,由于台湾是世界前沿的制造大国,人均碳足迹向来名列前茅,台湾的减碳难度比起欧盟的减碳难度自然大上许多。因此对于台湾企业而言,碳费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减碳政策看齐先进国家 台湾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 高额的碳费,可能对国内企业,尤其是高碳排放行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与营运挑战。(图/取自pixabay)

台湾的碳费政策旨在快速推动国内企业的低碳转型,并对排放大户设下了明确的减碳目标与时间表。然而,高额的碳费和严格的监管措施,可能对国内企业,尤其是高碳排放行业,如钢铁、石化等,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与营运挑战。

这些传统产业在台湾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对台湾的出口贸易贡献颇多。只是,这些产业同时也是台湾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23年台湾碳排量有52.92%来自制造部门,其中前三大碳排放产业分别为石化业、电子业及钢铁业,约占制造部门六成五至七成的碳排放。

三大产业虽然规模庞大,却是国际公认的「贸易暴露」产业。在气候治理领域,贸易暴露产业可能会因为政策限制而流失竞争力、外国抢走商机继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最终导致减碳政策失败,这种现象被称为「碳泄漏」。

欧盟避免产业发生碳泄漏的方式,是给予境内碳泄漏高风险产业100%免征,并且提供诸如竞争力基金等财源,为欧盟企业提供能源成本补贴与基础建设财政支援。欧盟为了进一步保护企业竞争力,还设置了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让非欧盟企业必须对欧盟支付碳费。

▲ 欧盟给予境内碳泄漏高风险产业100%免征,避免产业发生碳泄漏。(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环境部的构想则非常有野心,自始就没有提供台湾企业100%免征额度,而是给予原订名「碳泄漏风险系数」,后来改称「排放量调整系数」的特殊参数,让台湾的碳泄漏高风险产业可以用 0.2、0.4、0.6 三个阶段,逐步提高碳费缴纳的额度,让企业有强烈动机减碳。从这一点看,台湾的制度严格程度是世界第一,相对而言企业的压力也是最大。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借鉴国际经验 「红萝卜」配套不可或缺

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定价政策在推动减碳方面确实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效果往往依赖于政府是否同时提供了足够的支持性措施。这些支持措施,包括补贴、税收减免、技术研发资助等,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平稳过渡至低碳经济,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以欧盟为例,其碳排放交易系统(EU-ETS)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碳定价机制之一。然而,欧盟并未一味地通过高额碳费来压制企业的碳排放,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于高碳泄露风险的产业,给予了相应的免费碳配额。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产业外移的风险,还确保了这些企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 欧盟的绿色新政,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图/视觉中国CFP)

此外,欧盟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投资低碳技术。例如,欧盟的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就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这些措施为欧洲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减碳环境,使得它们能够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同时,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同样的,台湾在推动碳定价政策时,也应该设计类似的「红萝卜」措施。这些措施应该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对于高碳泄露风险的行业,应考虑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例如,氢能技术和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两项重要低碳技术。台湾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技术的研发投入,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应用。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台湾可以在全球低碳转型中占据有利位置,并在实现减碳目标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 氢能技术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两项重要低碳技术。(图/记者高兆麟摄)

适中费率务实减碳 打造低碳经济的「台湾模式」

环境部设计出碳费三子法之后,碳费政策距离正式开征,只剩一块核心的拼图:碳费费率。

要实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费率设计必须务实。只是费率并非环境部所能决定,在碳费母法《气候变迁因应法》中规范,碳费费率由碳费审议委员会决定,目前委员会召开了四次会议,讨论评估不同碳费率是否造成绿色通膨等经济冲击,以及考虑碳泄漏风险的调整机制,但尚未有明确的费率方案出炉。

如果对三大产业施加高额碳费,减量进度必然立竿见影,可是如果仅依赖严格的碳费制度,而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过高的碳费率将直接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这些企业很可能难以负担。尤其是在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制造业的台湾,碳费成本压力不仅仅让企业有减碳动机,还可能导致产业外移。

▲ 台湾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制造业,碳费成本压力不仅仅让企业有减碳动机,还可能导致产业外移。(图/记者李毓康摄)

企业若将生产基地转移至碳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不仅会抵消台湾的减碳努力,还可能带来就业机会的流失和经济下滑的风险。

现在的转型政策不同以往,包含台湾在内,过去世界各国对待高污染产业都是驱之而后快,却造成产业空洞化、就业机会流失,国家发展停滞不前。欧盟因为乌克兰战争开打,被迫面对过往依赖俄国与中国的问题,现在亟欲推动「再工业化」,这是台湾绝对要避免的副作用。

这最后一块关键拼图,审议委员会应该要权衡轻重,设置一个适中的费率,使企业有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调整和适应。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引导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这样的费率设计,既能达到减碳的目的,又能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

▲ 欧盟因为乌克兰战争开打,被迫面对过往依赖俄国与中国的问题,现在亟欲推动「再工业化」。(图/路透)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