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抓到行星诞生刹那「黄色扭曲点」 成果来自中研院3年前发现

中研院说明,右图左图局部放大,右图右下角蓝色圈圈的大小,大约相当于海王星公转轨道。(图/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中研院天文所助研究汤雅雯在2017年时在新生恒星御夫座AB星所在的稠密气体尘埃盘中,首度窥见到显著的旋臂特征,当时认为可能是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而三年后的今天,欧洲南天天文台(ESO)宣布捕捉到,可能是一个行星正在诞生的迹象,成为人类首次观察到行星诞生的直接证据

中研院指出,汤雅雯在2017年主导获取的 ALMA 望远镜观测成果中,首度在御夫座AB星附近观测到可能支持行星正在形成的证据,也就是御夫座AB星的两个气体旋臂。2019年及2020年初,由法国的Anthony Boccaletti所主持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汤雅雯,他们运用甚大望远镜上的 SPHERE行星搜寻器,再度对御夫座AB星做了一次深入观测,也是目前为止,对御夫座AB星最深入的一次观测。

Anthony Boccaletti表示,目前能辨识到的系外行星数量大约有数千个,但关于系外行星如何形成,所知还是不多。天文学家已经知道的是,行星是在新生恒星附近形成,并且在新生恒星附近,有温度较低的气体尘埃互相结成团块过程正在进行。而今,甚大望远镜的新观测,对于这种过程究竟如何发生,提供了关键证据。

图像显示围绕年轻的御夫座AB星的一个盘面,「甚大望远镜」在这里发现了行星诞生的迹象。靠近图像的中心,在圆盘的内部区域,看到了「扭结状特征」(以白虚线圆圈表示),科学家认为这标志着一个行星正在形成。(图/中研院天文所提供)

汤雅雯也说,要抓住行星诞生的刹那,必须要观测很年轻的「恒星行星系统」。如果能取得这类新生星盘的锐利深入影像,就可直接辨别哪里是行星形成的地方,但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很少能取得那样犀利的影像。

汤雅雯说明,御夫座AB星在御夫座方向,与地球相距约520光年,这张最新图像清晰掌握到在御夫座AB星附近所出现的气体尘埃旋臂结构。旋臂形的特征,可说是婴儿行星出现的重要前兆,因为行星宝宝会「踢」气体,因此在盘面上形成涟漪,这类似于湖上船会搅动湖面

研究小组认为,目前拍到的影像中心附近的亮黄色扭曲点,距离恒星相当于海王星相距于太阳的位置(约30 AU),就有着一个「正在形成行星」的扰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