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颂 为中国社会问题下药
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王宁的大型合唱交响曲《人文颂》,在深圳音乐厅世界首演。王宁是今日中国大陆深具才华和智慧的作曲家,此前已为西方管弦乐团创作了4首交响曲,管弦乐曲10多首,两出大型民族史诗歌剧,和室内乐曲多首。另一方面又为大型中国民族乐团写了多部大型作品,好几首协奏曲。他为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的《庆节令》,不仅已是今日海内外众多中国民族乐团的保留曲目,更经由香港中乐团的海外巡演,带到欧美各国。
王宁这部最新力作《人文颂》,是深圳市音乐工程重点项目,从构思策划,到8月30日在深圳音乐厅诞生,前后历时6载。作词文本来自深圳作家艺衡,然在演出场刊中未有一字介绍其背景,让人有点纳闷。据王宁透露,艺衡并非一位歌词作家,初稿的文字版本不仅不易谱成合唱音乐,歌词中引入一些历史故事,亦引起不同意见。经过多番修改后,两年前王宁写成以管弦乐伴奏的大型合唱曲作品,除了合唱还穿插有独唱。
现在这个版本,作了不少删改,最大的变化是乐队已非只是伴奏,份量和表达力都大大加强,交响化效果突出,演奏时并无中场休息,各乐章得以一气呵成奏出,冀能保持全曲的张力感。奈何当晚好些听众根本并不理会此一不设中场休息的「苦心」,每个乐章奏完,都迫不及待地拍起掌来,尽管每次指挥都没有回过头来鞠躬回谢,然这些听众却仍是「一错再错」按着每个乐章拍下去(可能会有人认为指挥太没规矩了),看来深圳音乐厅开办了五年,当地听众仍未能学习到拍掌的规矩。
当晚执棒的是特别自上海请来的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张国勇。将他请来担任指挥重任,当然是为求首演便能一炮功成。张国勇过往曾与深圳交响乐团紧密合作过,对人声与乐队的结合更是经验丰富。担任人声部份的深圳交响乐团合唱团,和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少年合唱团,合共约160人,再加上深圳交响乐团扩大三管编制的百人阵容,少年合唱团亦要改坐到舞台上的观众席来演出,可说是「阵容强大」。王宁原将此曲称为「第五交响乐《壮丽》-为大型合唱及交响乐队而作」,其后经多方讨论后,最后决定「直接」以《人文颂》为乐曲标题。此一选择,如何评价,则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场刊中对《人文颂》的介绍,不仅引用了一位智者的慷慨陈词﹕「人类如果要在20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还很明确地写出了要委约创作此一主题的合唱交响曲的「初衷和目的」﹕「力图以新的文化观念及现代交响性音乐语汇与表现手法,对儒家文化进行富有时代性和开拓性的诠释。将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光大,超越种族、国籍和地域,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和高尚道德情操,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场刊以竹简作为封面背景设计,正是要突出此一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自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以来,作曲家不断寻求人声与交响化的乐队结合,追求更高层次,和更深刻内涵的艺术效果。马勒借此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死亡观,在人声与交响化的乐队融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王宁的《人文颂》,内容上陈义之高,直逼贝多芬的《欢乐颂》。《人文颂》的歌词直指「仁、义、礼、智、信,做人的主张」、「四海皆兄弟,那是做人的主张」,将全人类的命运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做人」。「仁、义、礼、智、信」看似抽象,其实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的精华,但那同时又是很实在的东西,要用声乐和交响化的音乐来刻划表达此一题材,来感染观众,那就远较马勒表达纯粹哲学性的人生观、死亡观挑战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委约王宁选择「仁、义、礼、智、信」此一题材来写作的,是深圳市政府,这部作品亦可以说是市政府行政主导的「任务」。有关当局将之列作为深圳音乐工程重点项目,可以见出深圳当局对此一作品的重视。深圳政府当局不惜投下可观资源,选用「仁、义、礼、智、信」来创作一部大型交响曲,不难联想到这些年来,中国大陆再度尊孔,大力推动儒家学说的「国策」,通过各种途径,投放大量资
(文转B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