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农村问题才有解  

▲劳动人口老化,是各地农村所面临最大的挑战。(Photo by 4-6/Flickr)

文/莳缘

那日回娘家,顺道造访附近几个社区总体营造景点,以及很热门大村双心池塘。双心池塘的凉亭,有位小姐在这里卖米、卖玄米茶。但这里的游客不多,会买产品的人更少,摆摊根本不符合经济效益,我颇为怀疑为何她愿意在此摆摊?与她聊天后,才发现原来她并不是在卖自家的农特产品,她是位正职公务人员,是公部门派她来做定点宣导

那是宣导什么呢?推广「日晒米,就像香菇一样香,一样好吃」的概念。我笑笑的问她:「宣导的目的是要鼓励农民种米、晒米,还是要鼓励民众买米、吃米?」她说:「目标是要替农村解决人力行销问题。」我再问她:「宣导期多久?」她说:「还不知道,但我在这里驻点超过3个月了」。

听完她的叙述,虽说政策是为了自己的故乡而努力,但我实在是比不出赞。因为派一个专职人员每天到这乡下水沟边、凉亭里卖米、卖茶,望借此解决农村人力外流、人力老化,以及产品滞销问题,然对从小生长在乡村的我来说,只觉得政府并未正视问题之所在:青壮人力外流,与社会型态改变、经济物流资讯化有关。除非大力辅导农村转型,并有良好的行销管道配套措施,吸引年轻一代返乡接续家里农产事业,否则日趋老化的人力,没有很大的产能,就算再怎么宣传这里的米有多好,也无济于事。

尤其不可抗拒的少子化,是助长乡村人口急速老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再提不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政策,仅着墨于乡村农作产能,那真的只是浪费人力。此外,现今农村处处可见现代化别墅矗立田中央,是早期合法农舍违法翻版;尔后大家注重休闲育乐,使得农地与农舍纷纷转型做为民宿、改建成为庭园咖啡,导致真正投入作物种植的土地相对减少。

不仅如此,农业社会时期的乡村,有许多空地、庙埕可以当晒谷、晒菜场,近来许多农民透过政府补助进行社区总体营造,不仅大大削减「稻埕」面积,有些农民甚至觉得将空地改为收费停车场还比较轻松好赚。如此现象即使再怎么用力宣导日晒米的好处,也都弱可遭讥。

事实上高职教育的没落、扎实的五专教育不被重视,导致农事专业人才农具制造没了着落;兵期缩短、兵源短缺,阿兵哥助割的温馨画面也不再与金黄稻穗辉映。特别是无法抗拒的地震、台风洪水等天然灾害,成为「靠天吃饭」农家的无奈,更不用提近年工业社会的「毒」害,让天候异常、土地恶化,导致农民所付出的劳力,无法与农作物的收成数与品质相对应,如此谁还愿意当农夫

耕种人力减少、耕地面积缩小、后端处理农作条件紧缩、作物行销管道与利润不足等影响农村产能与管销的因素不胜枚举,若政府能尽力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比多派一个人力当销售员要来得好?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莳缘,自由写作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保留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