铯-137装在热水瓶进清华校园 变出2200桶的辐射物
国立清华大学生科馆多年曾受到放射物质铯-137污染,因行政院将推动核四公投而又受到重视。民进党立委田秋堇、郑丽君和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27日前往视察,要求校方尽速向原能会申请拆除,以绝后患。方俭还说,希望清大师生站起来,因为「你们学校很会道歉,应该欠了这40多年来在处理放射物的粗糙、违法、舞弊、掩饰、说谎一个说法,以及对全校师生、国人道歉。」
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中和的刘姓医生自行进口半衰期约30年的铯-137,在1970年时出现异常污染,所以将铯-137射源装在热水瓶中,搭计程车到清大找核工系教授处理,事后,被污染的地板、墙壁都打掉,放入34个80加仑的大汽油筒,选在后来是清大人社院的一个干沟掩埋。
根据方俭于《新新闻》发表的文章,清大在1978年盖辐射生物馆时,工人把这个干沟当成调配混凝土的地方,使得这些含有辐射污染的物质进入建物,后来被发现后,又打掉了受污染的部份,但污染不断扩大,到了1985年盖「生命科学馆」时,污染的水泥、土壤增加到2200桶,全部运到龍潭原能会贮存。
方俭还说,在1988年,一群1971年毕业的清大数学系同学会,发现多位同学罹患白血病,后来有人提议何不检查一下血液,赫然发现这一班有群发性的「染色体双中节」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长崎、广岛原爆,以及车诺堡居民才会出现染,这显示七一级(1971年毕业)清大数学系学生当年他们受到某种强烈的放射线照射,但这个事件没有后续而成了悬案。
对于方俭与立委的到来,清华大学校方表示,委请校外财团法人辐射防护协会进行检测验证,测量结果除少数几个热点外,馆舍所有空间每小时平均辐射剂量率皆小于0.5微西弗,在此剂量下,全年工作或停留2000小时(以每天8小时,每周5天,一年50周计算)所接受的年剂量小于1毫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对人体健康不致造成伤害,且前年已向原能会提出拆除申请,一旦同意,一年后就能顺利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