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大S婚变谈两岸未来

旺报社评

两岸政治纷扰不断,新闻高潮迭起,但热度都不如艺人大S汪小菲婚变。汪小菲多次毫不留情批评台湾政治,因而媒体都聚焦在这对夫妻因两岸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矛盾,让这条娱乐新闻充满了政治味。

两岸婚姻映照出两岸关系

顶着知名艺人光环,大S和汪小菲一向以「两岸模范夫妻」现身大陆官方有意无意邀请汪小菲参加各类两岸交流活动,试图透过其「现身说法」诠释两岸「一家亲」,软性包装硬梆梆的促统。但近年两岸关系,特别是民间氛围恶化,也折射在这对夫妻身上,大S在去年大陆爆发疫情时,曾驳斥台湾反中民粹,遭到独派网民围剿,汪小菲对台湾批评的语气也到了骂街地步

人们往往把人际关系的各种模式代入两岸关系之中,两岸婚姻一直是观察两岸关系的晴雨表。自40年前两岸开启民间交流关系至今,两岸婚姻已经衍生出三代模式,背后折射出两岸经济文化实力变化的缩影。众所周知第一代两岸婚姻多半是「陆女台男」、「陆穷台富」的搭配,直到今天「陆配」在台湾仍然是弱势族群代名词。大S和汪小菲属于第二代,大陆男生在经济和地位上都更强势,但台湾在文化上还是占据高点,造就了陆男「暴发户」与台女「小清新」之间的反差。

「差异」是两岸第一代和第二代婚姻的最显著特征,这源于两岸不同制度社会文化之下,虽然同文同种,但在思维和生活方式、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上仍存在隔阂乃至冲突。过去的经验显示,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两岸婚姻的磨合,往往以一方接受另一方为结果,否则就会源源不断产生矛盾。

两岸婚姻相处模式的演变,本质上是两岸关系的写照。大陆领导人曾提出,希望两岸最终走向心灵契合,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从两岸婚姻的经验中更可以深切体会这一点。两岸民间在长期隔绝的30年间,曾予以对方淳朴而美好的想像,但开放交流后,差异和矛盾就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就像有些两岸恋情或婚姻,因分歧而不欢而散,不少人也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愈加悲观。

但不要忘了,这些差异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两岸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步的结果。固然,两岸政治制度的差异延续至今,随着大陆一党制定型化,未来难有缩小或化解的可能,但在经济和社会层次,两岸在过去10年间的差距不仅在持续缩小,更出现了大陆扮演引领角色,台湾向大陆趋同的迹象,而成为第三代两岸婚姻家庭基本模式

新生代两岸桥梁主力

第三代两岸家庭,大多是台湾年轻人在大陆「北漂」或「沪漂」中,找到有缘人而喜结连理,也有一些陆生在台湾求学喜获良缘而留下成家,大多数属于前者。有别于过去两代,这一代台湾年轻人选择更加主动的融入和接受大陆的流行文化和网路世界,例如看陆剧、追陆星,熟练使用微博、淘宝、小红书和大陆手机游戏张口便是大陆网路用语等。

不可否认,这一代台湾年轻人被贴上了「天然独」或「太阳花」的标签,台湾认同与生俱来,但他们对两岸关系的思考与前两代不同,较少受到优越感与体制偏见的主观干扰,而多来自日常生活印象的累积。新一代在陆台湾青年缴纳社保、用台胞证高铁、疫情下接受大陆普筛或打疫苗,对大陆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及直观的感受。事实亦证明,大部分在陆台湾人对大陆体制至少持「批判式接受」的务实态度。

大陆涉台学者刘国深提出「两岸间社会」概念,认为这是两岸民间共构的产物,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基石。而以第三代两岸婚姻家庭为代表的「新生代两岸桥梁」,就是构成「两岸间社会」的基本单元。两岸执政者政策或许经常与民意脱节,只要有「两岸间社会」存在,两岸关系就永远不会脱钩。

或许眼下的两岸民间对立的氛围令人对「和平」产生焦虑,但如果看到「新生代两岸桥梁」正悄然成为两岸间社会纽带的主力,就能听到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前奏已经响起。如何让更多台湾年轻人愿意到大陆,应是未来大陆对台政策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