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对政治不公的反抗 12年民变起义(朱伟岳)

(图/取自网路)

在魏晋南北朝的东晋末期公元399~411(东晋安帝隆安3~义熙7)年间,五斗米道道众的孙恩(公元?~402年)、卢循(公元?~411年)起义事件,历时共12年,是造成东晋灭亡的直接原因,可略见道教在华夏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孙恩的叔父孙泰是五斗米道的大教主,这叔侄二人,都是公元301年协助琅琊王司马伦篡位称帝,是八王之乱主角之一司马伦手下权要孙秀的族人。西元397年,兖州刺史王恭起兵反叛司马元显,孙泰纠合兵众,也准备起事,事泄后孙泰被杀。孙恩则聚集道众及农民,逃亡至今舟山群岛躲避。

东晋朝廷虽无力在海域追剿孙恩,但也号令各州郡兵员准备对付孙恩。追随孙恩的人,基本上是一些五斗米道信众,基层知识份子及商民,是对东晋施政不当,而号召农民参与的起义事件,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公元420(恭帝元熙2)年东晋的覆亡。

这次事件最不平凡的特色一方面是,起义事件以舰船陆战队方式,攻击海岸或大江大河沿岸城市;另一方面是领导者虽具宗教色彩,但对东晋官员中官声不好的官员,虽是五斗米道信徒,照样诛杀不误,证明这起义事件,不是宗教的冲突,而是对政治上管理不公的反抗。

孙恩选择东晋朝廷无法控制的舟山群岛作为根据地,舟山正是南北沿海交通的天然中转站,也是向北通向黄海的必经之路。据前述法显《佛国记》所载,当地绝不缺乏来自南洋或印度等地的商船中转停泊,从事贸易,故孙恩在这里容易得到资助。

孙恩和最初的百多名支持者,就依靠这已存在的海洋经济生存发展。逐步号召沿海商贸人士及农民,参与从海上发起的起义,先对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沿江重要城市,包含对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 的攻击争战,颇有海权胜过陆权的样貌。回看其时不久前高僧法显搭乘的海上巨舶,这起义部众的战船,其规模一定不会太小。同时也可推断,沿海或沿江,不少靠贸易或以装载谋生的讨海、讨江人,也纷纷加入了这场起义活动。

西元399(东晋安帝隆安3)年,朝廷征发「免奴为客」令,要征集各地佃客当兵,佃客多不愿应征。而且这征发令,也对庄园场主造成人力上的重大损失,难以补救,故而引起世家大族庄主及基层百姓对朝廷的不满。一时「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孙恩的起义,乃能一呼百诺,群起向应。是年10月,孙恩在舟山率战船起兵,带领陆战队精兵一百多人从海上展开攻击,在今之杭州湾登陆,攻下上虞,袭取会稽郡(今浙江绍兴),诛杀内史(当地行政长官)王凝之(王羲之之子,谢道韫的丈夫,同为五斗米道道友)。一时声威大震,得到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浙江大部和江苏东南)百姓的欢迎,史称「旬日之中,众数十万」,多有杀当地首长以应的情事。

孙恩的起义军不仅反抗朝廷,也把支持朝廷的高官大族一并清算打击,如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司马逸、嘉兴公顾胤、南康公谢明惠、黄门侍郎(皇室机要官)谢冲、张琨、中书郎(皇室秘书长)孔道、太子洗马(太子机要侍卫)孔福、乌程令夏侯愔等都先后被杀,他们田园所属佃客和奴婢转而参加了义军。

朝廷见事态严重,派曾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苻坚的大将谢安之子,时任东晋卫将军的谢琰(西元352~400),联同北府名将刘牢之率北府军镇压,孙恩不能敌,率男女20万众退返舟山群岛。西元400(东晋安帝隆安4)年5月,孙恩自浃口(今浙江宁波东北)再次登陆,攻入余姚,破上虞。

邢浦(今浙江绍兴北)之战,因守将谢琰轻敌,被孙恩所败,谢琰及其两子皆被杀,建康朝廷闻讯震动。后因与追赶前来救援的刘裕北府军交战,屡次失败,损失重大,孙恩军再次被迫退入舟山岛休整。公元402(东晋安帝元兴元)年3月,孙恩最后一次登陆,北府军早已有所准傋,孙恩军登陆时即被截击致登陆失败,刘裕率水军舰船继续追讨孙恩,孙恩不愿被俘受辱,在临海(今浙江临海东南)投海,堪称壮烈。余众不甘,拥孙恩妹夫卢循为首,继续缠斗。自孙恩公元399年起兵至公元402年自殉,为时计3年许,像一阵狂风暴雨,吹袭今浙江、江苏等富裕区域,动摇了东晋政权的统治根基,自不待言。

孙恩死后,其余人立即推选孙恩的妹夫卢循担任新的首领。为了避开北府军的锋芒,同时考虑到东晋可能对舟山基地的围攻,卢循舰队转而开始对浙江东南部的温州等地发动新的攻势。但刘裕的部队也随即南下,一路追杀他们到福建境内。最终迫使卢循带着残余舰队,沿着高僧法显那时的海船所走的海上贸易路线南下。

公元405年,卢循舰队突然出现在珠江口,并包围了番禺(广州)。少量东晋的官军都集中在城内,经过100天的激战,卢循部终以夜袭方式占据番禺,顺利在岭南开辟了新的领地,自称平南将军。时东晋由大将军桓玄(369~404年)把持朝政,封卢循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官号。此后,卢循就以保护人的姿态出现,暂时控制了当时的新加坡─广州航运贸易。卢循派姐夫徐道覆和亲党占据始兴(今广东韶关南)及其他岭南各部,并派人到大庾岭一带伐木,秘密准备建造舰船,作统一南朝的打算。

卢循鉴于以往的作战经验,深知自己的陆战队,无法在陆上击败官方精锐的北府步骑兵。海船若逆流而上,也不容易在湍急的长江获得优势。因此,一定要利用岭南的丰富木材资源,建造大量适合在内河水道内航行的战舰,其中包括不少高耸的楼船。他们计划沿着岭南北部的水系前进抢占建康的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建康。

公元410年(东晋安帝义熙六)2月,卢循军兵分两路,卢循的主力从湘江攻入长沙,并通过洞庭湖进入长江中游。副帅(也是姐夫)徐道覆的舰船队从福建北部出发,走赣江进入鄱阳湖,然后冲入长江下游,溯向长江中游进发。因为漫长的河道容易被堵截,分进合击的做法更有利于对长江中游水域的掌控。分驻各地没有北府兵支援的东晋驻军,大多沿河道驻扎,很容易在岸防据点失守后就一溃千里。这时卢循的两路舰船人众已接近10万人,对所有的东晋地方部队都形成数量优势。公元410年5月,两路人马在今天的江西九江完成会师,东晋派水军自下游前来的拦阻。卢循部基于已占据上游优势,位于下游的东晋舰船迅被摧毁。

卢循军的先锋舰队很快已兵临秦淮河入口,此时卢循军战士十余万,舳舻千计,楼船高达12丈,舟车百里不绝,朝廷一片慌乱,刘裕星夜率北府兵赶回,仓促应战。徐道覆主张立即登陆与刘裕决战,卢循多疑少决,贻误战机,使刘裕得以集中兵力,周密部署。卢循军小挫,恐再战不利,卢循下令自建康退却。10月,卢循军溯水西攻江陵,不利。

12月,卢循军与官兵在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鄱阳湖口)相继展开决战。刘裕在加强正面防御的同时,也通过陆上绕道再次迂回到卢循舰队的上游位置,随着北府兵大量部署的火船顺流而下,卢循军笨重的楼船几乎无处躲避。埋伏在岸边的北府兵也趁机杀出,将逃到岸上的卢循部?兵迅速歼灭,致卢循军舰船损失惨重。看见大势已去的卢循,不得不率领残部用小船原路返回岭南。但此时番禺已被官兵抢先占领。公元411年2月,徐道覆在始兴战败被杀。公元411年3月,卢循攻番禺不下,转至交州(今越南河内),4月,兵败后亦滔海自杀。

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虽带有宗教色彩,但争战双方并非按宗教划分,如笃信五斗米道的王凝之(王羲之之子,谢道韫丈夫)等人被杀,就是证明。

最特别的是双方的攻防作战,是以舰船及陆战队的进攻或防守为主,最后是以舰船作战的胜败决定胜负的命运。舰船需要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和多样的后勤补给,在1600前的华夏中国,就能在长达12之久的时间里,支持大规模海上或大江大河中舰艇及登陆作战的能力,华夏中国的工农生产力,定非一般。起码表达了自春秋战国、秦皇汉武到魏蜀吴三国争霸以来,华夏中国人在海上或大江大河上的活动能力,并未减色。

什么是华夏中国人在海上或大江大河上的活动能力?吴国、齐国在琅琊地域的海战,秦姑皇和汉武帝的多次巡海,徐福东渡追寻仙山等都是事例。在靠近魏晋南北朝时期较近的公元229年,孙权在鄂州(今湖北武昌)称帝,国号吴,旋迁都建业(今南京),就是前述东晋的首都,孙恩、卢循要攻占之处。

其时在今浙江温州、平阳及福建连江等地都有造船厂,可承造各式船只。孙权登基后曾下令造船舰5千艘,其所建主力战舰,甲板有5层,可装运水兵3千人;孙权的座舰名「飞云号」、「盖海号」。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将甲士万人」出海,寻找夷州(台湾)和亶州(日本)。在大海中找了1年,仅找到了夷州(台湾),「得数千人,还」。所率甲士万人,中途因疫病,返回者仅1千余人。出海时有带甲将士1万人,返国仅剩将士1千余人,而虽得夷州(台湾)数千人而还,两相扣抵,二将明显未能达成使命,古籍上记载是:「违诏无功,下狱诛杀」。

万人出海的舰队,估计舰船总要在50~100艘之间,否则如何容纳?这是在公元3世纪时,曾在海上出现过的庞大舰队。或许船上空间太小,拥挤不堪,才会造成疫病无法控制,而发生水兵「十亡之八九」的情事,这是我国古代海军在海上远航的宝贵经验。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