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蒋世安专栏/动员勘乱全面动乱──挫折年代(七)
7月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厉行全国总动员戡平共匪叛乱方案》,这是根据6月30日国民党中常、中政联席会议的决议。共方的反应,是「新华社」发表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总动员与总崩溃》。此际国共双方皆厉行动员,大有烽火燎原之势。中共中央于7月23日发出关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出大别山的指示,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相机渡江至皖南,进而以闽、浙、赣为目的地。
指向大别山之共军,为刘伯承、邓小平统率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全军四个纵队,共十二万四千余人,于8月11日从民权至商丘间和虞城地区越过陇海路,于27日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工作。在豫东南、鄂东、皖西占领十余县及广大乡村。迅即进据皖中,先后占领庐江、桐城、舒城、六安等县,安庆、合肥垂危,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受其威胁,人心动荡加甚。
刘、邓大军虽然实现了战略目标,但沿途也被迫丢弃几乎所有重武器,损失三万多人,近万人被俘。进至大别山后,仅为九万余人。
刘部在大别山之根据地已渐形成,此为蒋介石「最大之顾虑」,因于11月3日设立国防部九江指挥所,由胶东及津浦檄调五个整编师围勦之。12月5日,刘部退出大别山区,越平汉路西撤。只剩下五万八千多人。留在大别山的游击队,尚有万余人。
退出大别山之共军,虽有重大损失,国方亦颇受不利之影响,据国防部长白崇禧的分析:
刘伯诚(承)窜扰,政治意义重于军事意义,经济意义重于军事意义,共匪到处扰乱,使人心不安,借此宣传共产主义,其手段就是乘农民收割时,将农家储藏的粮食,分给人民,或者予以焚毁,使贫苦人民对共匪产生好感,使我们发生粮食问题,这种窜扰,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战或经济战。
此外,共军陈毅部复由鲁北、鲁中向鲁西窜扰;陈赓部则由晋南渡河向豫西、陜东窜扰。分股流窜,出没无常,分散国军,使不能集中;疲劳国军,使无法解决战局。
东北问题,蒋于8月20日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部,东北各部队编为四个兵团,以孙渡、陈明仁、周福成、廖耀湘分任司令官,由行辕直接指挥,行辕主任以参谋总长陈诚代熊式辉。此时东北国军之数量与质量,已大非昔比矣。
9月14日起,东北中共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在辽西走廊歼灭国军第四十九军军部和两个师,进而在中长路长春至铁岭间歼灭国军二万余人。对沈阳形成钳形攻势。
10月3日,陈诚电蒋:「沈阳防务空虚,请求加派军队。」蒋即令平津地区抽调一师空运沈阳。16日,共军转移主力围攻吉林永吉之第六十军,历时十八昼夜。迨国军新一军北上进入长春,予共军以侧背威胁,永吉之围始解。
次年(1948) 1月5日,再发动冬季攻势,歼灭国军新五军两个师,军长陈林达被俘。之后,连据辽阳、鞍山、开原及四平街,歼灭守军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迫使吉林守军撤往长春。至此,国方在东北只剩下长春、沈阳和锦州几个孤立据点,交通全被切断,只靠空运补给。
国军西安绥靖主任胡宗南指挥所部十五万人,于3月13日发动进攻中共之赤都「延安」,企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逐出西北,以便东进,击破中原或华北战场之共军,此举反而造成本身的困境。蒋于3月2日曾与胡宗南、刘斐研讨收复延安计划,决定积极进行。此对政略、外交皆有最大意义也。盖因中共近乘莫斯科四国外长会议前夕,扬言发动「西北春季攻势」,以与俄共企图干涉中国问题相呼应。
胡宗南即以整编第一军董钊部为右兵团,整编第二十九军刘戡部为左兵团,两军共六个师,三十三个团,分由陜西之宜川、洛川,进入中共之边区,于3月19日克延安。云「毙伤匪军一万六千余众,俘匪一万余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