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追逐独角兽的台湾迷思(丁学文)
韩国拥有庞大且精通科技的人口,而且密集聚集在覆盖超快行动宽频的大城市,造就新创公司蓬勃发展。图/路透
讲到南韩,台湾人心里浮现的肯定就是「好想赢南韩」,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台湾一样,对南韩的理性与感性如此两极,我们在产业与体育上常常与南韩狭路相逢,但却又在影音娱乐上对南韩无比热情。但现实是,继5月分的K半导体策略、疫苗外交以及7月分的K电池计划让台湾气得牙痒痒之外,南韩在新创产业的扶持也比台湾提早开花结果。如果你还认为南韩商业界向来由家族财阀把持,那你肯定会对南韩新创事业的光芒四射感到讶异。受惠于科技人口众多、政府极力扶持等因素,南韩已经是亚太科技新创培育的温床,根据CB Insights资料,南韩已有10家独角兽,位居亚太地区第三大新创重镇,仅次于中国与印度。南韩目前最大的独角兽是金融科技公司Toss,估值约74亿美元。排名第2的则是电玩游戏开发商Krafton,估值预估38亿美元。
众所周知,在全球资金过剩的背景下,未上市企业的估值正在膨胀,谁能够说得出一套未来故事,谁就拥有被资本追逐的本钱。独角兽数量也因此像兔子繁殖一样越生越多的突破了750家,这数量比1年前增加了50%。估值更是剧增近70%。但可怕的是,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50家增至500家用了约2年的时间,但进入2021年后增长的速度却呈几何增长,最近1年全球产生的独角兽数量高达了300家,美国与中国仍然独领风骚,但欧洲、东北亚与东南亚也开始出现各色各样的独角兽踪影。
这股独角兽现象可以用两个因素来解释。首先是从QE到纾困刺激让全球资金的泛滥前所未有,这些资金表面看起来进入了股市、房市这些公开的市场,但事实上进入初级市场的资金更是惊人,这从Tesla惊奇到比特币的狂飙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估值飙升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家族办公室等也开始抢食这个市场,上个季度,美国的「非传统」新创投资者已经参与了近1800笔的交易,好的投资项目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这种盛况不是不可能以泪水告终。两年前的一波独角兽要嘛如Uber和Lyft的在IPO后倒地,要嘛如WeWork的半路夭折,根据《经济学人》最新的计算,近期上市的独角兽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又亏损了250亿美元。评估它们是不是值得那么高的高估值比任何时候都难,因为他们的财务报表常常晦暗不明。 与此同时,很多独角兽喜欢在赢家通吃的市场中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Nikola和Lordstown这两家电动汽车公司于2020年通过SPACs的反向合并成功的上市,但现在已经因夸大其技术的可行性而受到了美国当局的调查。还有一个风险是来自政治,世界各地的政府越来越担心这些科技公司变得过大,或是介入金融或医疗保健等敏感市场后的滥用数据,中国政府最近对滴滴的打击就是一例。
拉回台湾,台湾行政院2018年也喊着要帮台湾培育出本土的独角兽,但我认为台湾不应该妄想自己能培养出独角兽,台湾应该做的是协助台湾科技企业拥有全球的影响力。为什么?
台湾新创技术的团队规模太小,所瞄准的市场及商业模式也多是以台湾为主,这很难吸引到国际资本的认同,而光想靠政府大规模补贴长大,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另外,台湾投资人向来保守,他们不会轻易将资本撒向创业者,在他们看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项目能不能Break even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这使得创业者想从零跨越到一变得艰难许多。
还有,台湾年轻人本身创业意愿也不高。在台湾,创业者要面对的风险与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高了许多,此外,台湾创业者要面对与挑战的都是大型企业,在融资渠道上,金控集团与大型企业更是掌控了大部分的资源,创业者根本没有切入的空间,即使在移动互联网,台湾也几乎被Apple、Facebook、Google等矽谷大厂垄断,本土的创业者哪里有与之叫板的筹码?总而言之,孕育独角兽不能只靠政府花钱补贴,越想追捧独角兽,越会显出政府能力的不足。在全球货币横流的今天,台湾政府不应该笨得去和别人比钱多。产业政策必须搭配产业人脉和供需关系的杠杆,用钱圈养不是台湾可以选择的方式,在别人的市场放养才是台湾独角兽崭露头角的唯一路径。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