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台湾文创走不出国门?
陈去非
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主要拍摄场景在台湾,票房横扫全球,继魏德圣的「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之后,再度欣起国片高潮,这波高潮影响力更广大也更深远,虽然「少年」所使用的剧本是作者为加拿大作家杨·马泰尔(Yann Martell)写的畅销小说,血统上不若魏导的「海角」和「赛德克」是来自纯台湾的题材,但以李安导演的国际视野和票房实力,许多观众和我一样相信,即使李安导演处理的是纯台湾题材,他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台湾电影带出去,走向国际电影舞台。
其实,以台湾三百多年来迭经殖民沧桑的悲情历史,无论荷西时期、明郑清领或日治国府,每个阶段的台湾住民,都不曾停止以血肉之躯进行反抗行动,因此也写下一页又一页的血泪史实,这些史实需要一群有历史视野和文化使命感的文创艺术工作者,组成队伍将它们整理出来,以音乐、文学和电影戏剧等各种表现形式,不仅呈现于台湾本土这个舞台,使得国人有机会接触欣赏和了解体会,进而让这些史实(故事)能够走向国际表演舞台,全球各地域、各族群的的观众,得以窥见台湾人血泪历史的深度和丰厚。
血泪台湾真的不缺乏感人的史实和故事,有这样特殊的先天条件,也就不缺乏具有撰述和表演能力的文创艺术工作者,当然也就不缺乏优质的叙事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本。那么台湾缺乏什么呢?热情参与的观众吗?不!魏德圣和李安两位导演在台湾的电影票房,「流星花园」带动的偶像剧风潮和「后山日先照」、「风中绯樱」的口碑,再再证明台湾电影和电视剧并不是昨日黄花,纵然它曾经一度摆荡到谷底,但它是在蓄积重新奋起、推向一波新高峰的能量。
那么台湾缺乏什么?我们的政府提供影视音乐等文创制作费补助(辅导金)和票房奖助金,虽然金额有限,但至少提供了文创者可以小试一下身手的起码条件。台湾缺乏的是有财力的企业主,愿意去正视台湾的血泪历史和感人故事,以实际的金援行动,扶持文创工作者,就他们各自专精的表演形式,把台湾人的血泪和感人故事带到国际表演舞台。台湾的企业主,对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真的很「无感」,相对于文创工作者的热情演出,企业主表现得「近乎冷漠的沉静」。
不仅李冈导演有此亲身经历和发自内心的感慨(注1),当笔者将自己心血写成的电影脚本和电视剧本,寄给这些国内知名的企业主并主动打电话求见时,同样被拒于门外,其中不乏电子业、银行业、建筑业、汽车业等领域的龙头公司,高知名度的大老板。令笔者不禁怀疑,这些企业主在累积丰厚资财的同时,他们有没有相对应于自身经济地位的文化素养和识见?内心深处有没有台湾人的血泪DNA(台湾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台湾还缺乏有艺术识见、具备洞悉市场能力的艺术经纪人,这类人可以将企业主和有潜质的文创工作者纤合在一起,就像架起来的桥梁,让双方彼此交流相互成就。如此,台湾的文创作品才有机会先在台湾自己的舞台站稳脚根,让台湾不再是经济强国的次文化(漫画、文学、电影、戏剧等)的「殖民地」(注2)。接下来方能抬头挺胸,抖擞起精神阔步走出去,走向国际表演舞台,走入国际社会。
这些年的用心笔耕,我手边累积了几十部故事,自从「水色:八田与一」在新闻局的剧本奖里抡元之后,总算出现契机,引起有远见的制作人和导演的重视。但我现在遇到的麻烦却和李安前辈、魏德圣导演,以前亲身经历过的一样,就是找不到有文化素养和识见的企业主,我相信这些企业主,如果他们的脑子不是只用来装钞票,那么他们所在乎的就不会是有限的投资风险所可能导致的损失,这些损失相对于他们的豪门世家,可说只是一根鸡毛半片蒜皮而已。
「水色:八田与一」电影获得萧万长和吴敦义前后两位副总统的重视,特地为我写信给中影郭董事长和文化部龙部长;同时获得台南市长赖清德青睐,把这部行销台南市的电影,当成他竞选时的政见和当选后的政治承诺。这几位大人们的厚爱,盛情令我感动不已。
注1李岗导演《我从电影里学到的事儿》,在台北天母扶轮社的演讲稿,刊载于该社社刊303期。
台湾导演却还要负责找人、找钱、找景等,从前阵子报导魏德圣导演上山下海的找景拍摄就能略窥一二。
注2,出处同注1
现在的台湾电影被好莱坞吃掉、电视被大陆、日本、韩国吃掉,连八点档在播韩剧,出版品有85%是进口的书,15%的国产东西几乎是网路小说,想想是件满可悲的事。
●作者陈去非,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文所硕士,着有长篇小说、电影剧本、电视连续剧本十数种,曾获2010年《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长篇首奖,为台湾岛内最高金额奖项。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