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现在年轻人很难搞? 其实是你们大人缺乏「感受力」 

▲我们都失落了情感连结,习惯压抑(图/取自Pixabay)

我们都失落了情感连结 ──找回感受力,允许情感表达

支持与理解,从自己开始 ──习惯压抑的咏

咏欣生活在一个气氛严肃与冷漠家庭中。父亲高阶公务人员,平常对待孩子口气方式许多时候就是公事公办。咏欣印象中,和父亲的对话没有几次,不是因为母亲说要向父亲报告成绩,就是母亲和父亲冷战,要代替母亲传达一些「口谕」给父亲,除此之外,和父亲之间就没有什么话题了。

咏欣的母亲是银行行员,前几年提早退休了,说是职场环境让人越来越累,不想要再沾染一些不必要的呕气。其实咏欣也不是很懂母亲到底在单位中发生什么事。在他们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很少表达与分享的。他们家总是安静无声。

咏欣想不起来究竟是自己个性本来就这么安静,还是后来被训练或被管教成什么想法都不表达,也不要去分享情绪。就是有一种莫名其妙就知道说了也没用,多说搞不好又要被数落或说教的念头

不知不觉中,她好像真的也感觉不到什么。从求学过程,到后来交男朋友了,她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觉得很难表达自己,也很难让别人懂自己。

她其实很渴望和男友之间有更多的谈心,更多情感靠近的感觉。但不知怎么的,她越来越觉得男友和父母也好像,总是不怎么想听她说话,不是没有正眼看她,不然就是一听她说话,就开始讲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咏欣逐渐感受到内心空洞与不开心。虽然表面上她的生活无风无雨,没有挫折也没有什么打击,好像一切都拥有也算平顺,但内心始终有股沉闷感受说不出来,沉积心头上,也不知道向谁倾诉。

她不清楚自己哪里不对劲,但就是感觉不到快乐,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有时候,她甚至想,其实身边的人,有她存在或没有她存在,或许一点差别也没有。

我们的情感阻塞了,我们其实是一个情感封闭的民族,也可说是情感阻塞。这些情况,让我们去大方表达情感,表达感谢、欣赏、肯定、喜欢与爱,都变得有些扭捏,有些人甚至说那是一种肉麻与做作。

为何我们会变得如此难以表达情感与连结情感?那是因为我们自小拥有的情感太少,以致我们不愿意再给出去。不愿意到有些吝啬的状态。即使曾经给过,但一旦发现回报并不对等,或是让自己失望,不如预期,我们也会开始把能够付出的能力,慢慢的限制,慢慢的收回,以避免再失望、再受伤。

▲我们的情感阻塞了,我们其实是一个情感封闭的民族,也可说是情感阻塞。(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重回自然开放的状态

当我们非常小的时候,我们表达对大人的爱是如此自然而开放。「我最爱妈咪」、「我最爱爸爸」、「我想要跟妈妈永远在一起」、「我好喜欢和爸爸在一起」...但曾几何时,我们对爱的表达变得退却与尴尬,而情感的连结也变得断裂与疏离。

在无数次情感想要连结却失望与受伤的经验中,比如想要父亲或母亲陪在身边说些话再入睡;比如想要和父亲或母亲分享一天在学校的经验与小故事;比如想要在挫折与疑惑时得到家人的一些肯定与鼓励;比如想让父母亲知道自己努力的想实现某个愿望。这些简单的情感连结需求,单纯的情感分享,在许多人的家庭经验中都是缺乏与断裂的。

家庭生活许多时候,成为事务分工,与个人任务完成效率监督者。当然,大环境越来越艰困,许多家庭忙着生计,而不用忙生计的人,也忙着因应外在事物的要求,包括孩子学校的功课要求、才艺要求,或是自己职场上的许多挑战与转变。力不从心,情感耗竭的情况,几乎在许多人身上发生。

我们往往把情绪能量最饱满的时刻应付在外在环境的要求与需求上。当我们个个返家时,呈现的是我们情感能量最低的状态,最不想说话,最不想搭理人,最不想再聆听任何事。

大人只顾自己的状态,把照顾与教育责任诸脑后,并且不通达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人大人甚至会告诉孩子:「走开」、「吵什么吵,再吵你试试看」、「你很聒噪与好动耶!就不能不讲话吗?」、「烦死人,真希望你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