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爆肝7年当上主管! 离职改当自由工作者「找回生活」

▲超时工作不断累积对身体和精神的伤害,久了会一次爆发出来。(示意图/取自免费图库Stocksnap)

作者:刘扬铭摘自:离开公司,我过得还不错:成为自由工作者理想生活提案

●精选书摘

写在出发前:离职,才发现自己为什么工作

大部分翻开这本书的人不认识我,讨论自由工作生存之道之前,可能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25岁出社会的我,至今只做过一份正职工作,在商业管理类的杂志编辑。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从采访编辑后制编辑、主编,一待就是7年。这份工作让我从一个没有采访写作经验新鲜人,学到编辑的赖以为生的专业。和同事一起打拚,从没有知名度的创刊期(打电话邀约采访常被以为是诈骗集团),到后来渐渐被读者认识的成就感,直到现在都是非常珍惜的回忆。

说来有点不好意思,但我非常喜欢工作。写出一篇好文章,做出一个漂亮的专题企画,完成一本精采的刊物,都让我觉得成就感十足,一天有做事,就觉得生活很充实。工作让我可以期待自己,努力写出好东西,如果别人觉得它有趣或是有用,那就更棒了。

编辑部上班的时代,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辞职。

▲作者一路从采访编辑开始当,从来没想过会离职。(示意图/达志/示意图)

因为太热爱工作,我以为自己什么都行。办公室一出现新任务,我会主动扛下来,一方面怕自己不做会害同事加班,一方面也想争取表现机会,明明工作已经满档,遇到想写的文章、想采访的人,还是跳出来承诺会完成。上班时间做不完,那就加班吧!努力加班到半夜,还觉得这样燃烧的自己很伟大。老板不是不担心,但员工承诺可以做到、也表现出很想做的样子,这任务不交给你都说不过去。

成为编辑部优良员工的那年,我连员工旅游都没去,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写稿。没有被逼、没有被拗,一切都是自己主动。等到发现不可能承担无限增加的工作量,把加班当常态实在不应该的时候,为时已晚。

那时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别企画,在正统商业杂志分析少女偶像团体的经营策略,我自认那是别人不可能写出来的企画,同事也称赞我做了个新鲜的尝试(感谢让这种怪提案通过的总编,也感谢如此开放的工作环境),虽然由于太脱离商业杂志的常轨,内容没有卖得很好,但那是我上班族生涯中最有创意、也投注全力的一次出击,照理来说,我应该充实感爆表、成就感顶天,但是我没有。

企画完成之后,我几乎整个月没有和同事讲话。

▲再怎么有热情的工作,超出自身负荷过久仍然会弹性疲乏。(图/达志/示意图)

刚开始我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总编辑觉得我怪怪的,问我是不是要休息一下?我才明白,我燃烧殆尽,burn out了。我没有发现自己一直以来超时工作、过劳,对身体和精神已经造成伤害。

我没有马上辞职,之后还尝试了一年,努力在工作中改变做事的方法、试着加强效率、努力减少工时,但失去的热情却再也找不回来。32岁那年,我递出辞呈,只能告别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让身心休息,恢复健康。

现在回想,当初辞职,表面的理由是健康因素,中层是无法控制工作量、失去工作热情,但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我没学会如何和工作相处。那感觉像初恋,你太年轻,明明很爱一个人,却不知道怎么爱她才对,不知道如何和她相处,所以你让她受伤、她也让你受伤,最后两个人只能分开,只有分手,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只有离职,才能让我重新学会如何和工作相处。

▲工作与生活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图/达志/示意图)

上班生涯:没学会与工作相处,燃烧殆尽

当了7年的上班族战士,辞职之后,我过了几乎一整年放浪的日子。每天睡到自然醒,每天打电动,可以整个夏天待在海边,参加睽违以久的音乐祭,有时间看来不及看的电影,有时间到处旅行。但,几个月之后,我的内心渐渐开始焦虑,原来人生一直玩一直玩,并没有特别好玩,眼看着半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人生为了什么,失去的只有时间而已。

虽然不是没有存款,但是每天只花钱不赚钱,看着存折都会怕怕的。我不希望自己这么废,想要自己至少有一点用。所以开始在部落格上写文章,即使没什么人看,至少能每天给自己一点目标。有目标的感觉很好。

虽然身心开始想做事,然而我还是对上班心有余悸,毕竟和工作谈了7年恋爱,最后受伤分手,让我不敢回去当上班族。此时做了一个找不到方向的人都会做的决定:单车环岛,以为自己在路上会找到人生目标

我和老爸一起踏上旅程,在环岛路上遇到了一些人,让我开始思考「工作」和「我」的关系应该是如何。

环岛路上遇到的车友常常对我说:「你们父子俩一起环岛啊,真好!」「爸爸已经退休了,不过,你儿子不用上班啊?怎么有时间环岛?」

我爸每次遇到这个问题都非常紧张,他会掩饰儿子没工作的事实,对别人说:「我儿子现在正好换工作,回去就要上班了啦!」

其实我哪有心工作,仍然是不敢上班的「工作失恋儿」,但老爸一副儿子没工作就是废柴、好怕别人知道的心理,让问出「你儿子不用上班啊?」的车友,立刻惊觉自己是不是问了不该问的问题?大家赶快开始聊一些风花雪月无关紧要的事情,维持表面的和平。

这种「没上班就是废柴」、「不工作赚钱很丢脸」的想法,渐渐让我好奇工作对人来说是什么,它代表什么,也影响了我对上班还是自由工作的看法。

身为一个只玩乐不工作的人,在环岛的路上我开始想,人在世界上,最基本的任务是养活自己,远古时代我们打猎、采果、种植作物,现代人上班、赚钱、买东西吃。为了存活下去,

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工作。

生活在群体社会,每个人都会和别人互相影响,我帮你、你帮我,你擅长的事情变成你的工作,我擅长的事情也就成为我的工作,所谓的「工作」,可能是我们对其他人产生的帮助,或者说伟大一点,是对社会的贡献。也因此,一个人的工作(我做什么来养活自己)渐渐变成一种身分,让别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是谁。

对别人来说,我的工作是一种身分,代表我是谁、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所以,老爸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工作、没贡献、没身分。

在那段放浪的时间里,我也发现完全不工作的时候,心里会非常害怕。没有收入是一回事,但我失去了名号、失去了身分、失去了对社会的贡献、失去了帮助他人的能力,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生存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环岛的路上,我开始想念工作。

离职放浪:旅途中,开始怀念「动手做事」的感觉

回想起放浪的这年曾去京都旅行,我特地到陶艺家河井次郎纪念馆参观,那是他生前的住所和工作场所。河井宽次郎有一句名言:「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对曾经被工作淹没生活、导致身心失调的我来说,那是一句引发好奇心的话语,我想到那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体验,去寻找工作的意义。

在河井宽次郎纪念馆,有他常使用的书桌、座椅、烧陶器的窑、休息时的院子等等,馆内有他其他的名言:「所有的事物,都是自己的表现」;「想要发现全新的自己,就去工作」;「赤裸地工作,因为工作是赤裸的」;「不踏上道路的人,让足迹成为道路的人」……

我开始想,既然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工作,工作代表我们活下去的方法,以及我们是谁,那么,我又怎么能把「工作」交给别人决定,不好好思考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呢?

我必须工作,也必须休息,必须赚钱,也必须陪伴家人,更必须设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不枉此生为何而来。以前的我认为,首先拚命上班工作赚钱,休息时才有生活,现在才发现,工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工作=生活」才构成完整的人生。我不应该有「生活被工作淹没」的愤慨,反而是自己对「工作与生活」的想像不够,才让我在工作中受伤害。没错,即使完全不工作,放纵玩,也没有特别好玩。

说真的,即使每天躺在沙滩上看海,大概一个月就腻了。如果是为了学冲浪或沙雕,大概还能待下去吧,但若只是每天玩乐,不用多久就会变成说不出的空虚。我试过放浪的人生,却开始怀念写文章的成就感,用自己的力量生产出某种东西的感觉,比纯粹的消费有意义。亚里斯多德说过:「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行动。」尽全力做自己做得最好的事,产生的成就感比什么都美好。如果有一件自己想完成的事,有一点挑战性,可以持续做下去,不论这件事能不能产生收入,这种「工作」能让我感觉人生有意义。

过了几乎一整年修养生息的日子,完成单车环岛之后,我决定开始工作,但不希望到任何公司上班;我想做喜欢的事情让人生有意义,不想回到加班与无限增加工作量的环境(以为上班就等于加班应该是我个人的问题,厉害的上班族战士应该有办法扭转这个现象),所以开始思考自由接案的形式。

于是我租了一个共同工作空间的位置,在心中给自己挂牌上市,从今天起,要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重新启动:自由工作当成一场人生实验,出发!

我并不是准备好当自由工作者,才踏上这条路的,比起很多有才华的朋友逊色不少,但即使这样的我,都能抱着没有退路的想法,接案存活下来,慢慢开拓出一条自由的道路,相信大部分人也做得到。

不过,自由工作的形态和当上班族不同,无论心态和思维、自我管理和策略,都有需要调整与适应的地方,而自由工作者没有组织,这些技能通常只能靠个人摸索或和彼此交换心得,所以我把累积几年的经验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其他人有帮助。自由工作的心法或许对上班族也有帮助,用接案的型态思考正职工作,可以提升效率,并且在评估职涯转换的时候有新的观点。

重新定义职涯:专业与被取代的风险

自由工作者是一群愿意牺牲正职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薪资福利的保障,来换取自由自主的可能的人。或者厌倦了办公室文化,或者更渴望追求工作意义与兴趣,因此选择踏上自由的道路,但在站在「上班或自由工作」的十字路口,还是会许多有抉择的两难──

■自由接案的案子许多是企业外包出来,属于产业价值较低、替代性较高的工作,接案久了,会不会无法累积专业能力,愈来愈难找正职工作?■如果自由工作这么不稳定,是否应该先找个稳定的工作(国考、公营事业等等),再用业余时间去从事发挥兴趣的工作?■或者,自由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累积好作品再回到职场卡位,赢得更好的专业正职?这样的想法可以吗?■如果真的想脱离传统职场,走向自由工作,应该有何种程度的经验累积,才是适合独立的时间点?

这些都是非常务实的问题,如果分成两个阶段剖析,会更清楚取舍标准应该落在哪里:第一阶段,从工作的本质来考虑;第二阶段,把整个职涯过程重新定义。

突破外包接案的代工困境,累积专业

自由工作者不全是创意阶层,无论美术设计、文字撰稿、影像摄影、写程式……产业里有各式各样企业内处理不完,必须外包给体制外工作者的案子。从企业角度来看,大都希望把有发展性的核心工作留在内部,外包出去的多半是价值低、替代性高的工作。就像苹果把最没有利润的手机生产外包出去,自己留下行销与设计;耐吉球鞋也把生产外包,留下品牌与行销一样,这是产业的现实。

体制外的接案者,就像台湾的代工大厂一样,接上游品牌商的订单维生大致没问题,但要更上一层楼,还是得「代工转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行。始终靠接案生存(接案者),总有一天会面临代工危机;能够创造自己的工作,才算是真正达到「自由」的工作者──这也是是我的理想目标,写这本书的现在,我仍然处于一半收入来自接案、一半收入来自创作的阶段,还在持续挑战。之所以努力减少接案数量、增加创作时间,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刚开始自由工作的朋友,有些会从外包网平台找案子,这可能是起步的一个选择,但从长远与总体角度来看,需要做更上游、更有价值的工作才能累积专业。

突破代工困境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工作中慢慢累积口碑、做出个人特色,一种是做出一个代表作。这两种方法并不互斥。如果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案子中,做出让人惊艳的成果、慢慢累积好口碑,在行业内慢慢扩散,久而久之,会出现有人因为某种特别的需求而找上你,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别人有差异,就有了个人品牌。又或者,投注心力去做一件自己都觉得很棒的事情,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变成一件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代表作」,之后会以此为契机,衍生出其他工作。

代表作不一定是「十年磨一剑」那样呕心沥血求来的,也可能是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做出来,代表作和累积口碑并不互斥,可以同步实践。

口碑是摆脱「代工困境」无法累积专业的好方法,能够长久存活的自由工作者,多半不用主动找案子,因为工作品质好,光是之前案子的关系人介绍、朋友推荐,甚至以前的案主想找你固定配合……这些工作就接不完了。只要在某些地方的某些人会「三不五时想到你一下」、「有案子想找人会推荐你」,大概维持生存就没问题,反而是自己要取舍哪些工作应该接、哪些不该接?才是更需要费心的。

自由工作这些年,真的感觉到,当自己用心做一件事,会有人回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界上和自己有类似兴趣的人,比想像中还多,做出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些隐藏的同好会透过网路或各种方式找上门来,机会就这样做出来了。我不是非常厉害的工作者,也没有什么知名度,这样的我也能存活,可见挑战自由的道路并没有那么困难。

★本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离开公司,我过得还不错》,点我连结至博客来网路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