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小吃—虱目鱼羹

台南的浮水鱼羹以虱目鱼制作,是当地必尝美味。(本报资料照片)

许多年前的学生时代,在成大,时常囊中羞涩,因此对饮食衣着奉行极简,平常三餐,能在学校食堂解决的,就很少溜到外面去品尝美食解馋,有时听同学谈起,某某餐厅某某食物风味极佳,不去吃就太可惜了,总会点头应说好啊好啊,结果好啊好啊只是空好音,清贫常常扼杀了对味道的无限想像力,减低了对食物好不好吃的辨别,同时也影响了行动范围的远近。可是在当时而言,一碗三、四十元的虱目鱼羹,还是吃得起的。

因此偶尔在周末,从城南到城西骑着单车穿街过巷乱逛一通后,到了临近晚餐时辰,单车自然而然的,会转到了保安路,就是单挑阿凤虱目鱼羹的店招而来,吃那当时只一碗三十元的虱目鱼羹。当然,在台南随便逛,都可以见到许多羹汤类的小吃,不论是土托鱼羹、鸭肉羹、香菇肉羹或鱿鱼羹等等,这些煮成羹汤上的鱼浆或肉浆,在寒天时做为暖胃的小吃,是最适合不过了。我喜欢这类调味了勾芡的羹汤,尤其再洒下几滴乌醋,味道更好。

来保安路,有三家卖鱼羹著名的老店,一个是卖旗鱼羹的「下大道」,另一家是卖土魠鱼羹的「阿川」,至于另一家就是「阿凤」了。阿凤的虱目鱼羹, 是以虱目鱼肉捏打成鱼浆,鱼浆内也包裹着肥美的鱼肚肉,因没加上任何色料,所以虱目鱼白肉原色,置入羹汤锅中,煮熟了就会浮现出来。所以也被称作浮水虱目鱼羹。羹汤吃起来清甜可口,羹肉加上内馅的碎鱼肉,入口鲜美,嚼感也甚佳。尤其羹上放了一些姜丝和香菜,不只提味,吃起来也爽口。

那时的台南游客还不这么多,宁静安好,坐在露天的桌前,可以一边吃鱼羹,一边看来来往往的路人和车子,感觉时间如流水一般过去了又过去,春日时,暖阳照落衣肩上,轻轻的拨落下来,都是一身亮眼的光阴。

但光阴易逝,再眨眼间回到台南,二十多年匆匆已去如逝水,留下的都是残黄的记忆,在湮远的回望中,充满了许多感伤。但幸好阿凤还在,还可以让我重回到过去的场景,缅怀在这里吃过一碗碗虱目鱼羹的曾经。虽然情怀老了,但回忆依旧年少,一路走过的尘埃起起落落,或一路又一路走过了许多路程之后,再回头,发现自己来过的老店还在,吃过的食物也还在,感觉上,就是一种岁月的无限美好了。

傍晚时,我从中西区的新光三越走过来,因刚下过一场小雨,所以路上湿漉漉,穿过永华和海安路一段,不到十分钟,就看到阿凤斜对面的阿明猪心冬粉店外,排着长龙的人潮队伍。反而阿凤店外露天桌椅,尚有几个空位。因为不是周末,游客较少,所以安坐自在。同样的在露天桌前,雨后的空气清凉,夏天的燥热一扫而去,只见料理台后的老板,忙着以大杓从羹汤桶内舀出一碗碗的虱目鱼羹,有些加了米粉或黄面,汤上放了嫩姜丝和香菜段子,以及乌醋,捧过来的碗里黄白青绿分明,赏心悦目。

顾客们各据位置静静地吃着鱼羹,时间依旧流淌而去,车子依旧呼啸往来,行人依旧悄悄走过,二十多年前和二十多年后的保安路,变化不太大,只是比以前热闹了一些,人间灯火处,都有烟尘的浮沉与纷飞啊。我用汤匙舀起鱼羹,入口时,顿觉汤鲜味美,鱼浆鲜宜,毕竟老味道还是老味道,一点都不变,虽然老板早已变得发苍苍而不复从前的年轻了。

我舌尖上的味蕾试图从鱼羹里去捕捉过去的记忆,那些风过云过,爱过恨过所磨钝了的味觉情感,渐渐吃出了云淡风轻的人世味道。是啊,一路走来,那些累积和沉淀了的故事,会逐渐分辨出酸甜苦辣的好坏,以及悲欢的况味来。

我细细咀嚼着,只觉清宜爽口的羹汤,酸甜的乌醋,以及带点辣味的辣椒粉,逐渐在舌间扩散,这也唤起了我二十多年前在大学的那一段日子,青春正好,除了时间之外,就一无所有了。但也因为拥有了时间,才让自己无惧无畏地往前路走去,不怕跌倒和悲伤。然而到如今,过甜和过咸,都已经不适合了,只有清淡,才能安心和安身,如眼前这碗小小的虱目鱼羹,入口即化,不需要太多负担。

吃完付钱,才发现这二十多年来,一碗鱼羹的价钱已涨了一倍,一如我的年龄。只是舌尖味蕾依然还能够记起虱目鱼羹的老味道,而我,却再也唤不回来青春笑貌和鹰扬的理想。

都说了,「世事沧桑尽,云烟梦几重。归来虽未老,难遣旧情浓」,因缘流转,旧地重游,到最后,就只剩下些些感伤和惆怅了。

我沿着保安路慢慢走回去,光影离散,把我身后的影子,与夜色一起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