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创业精神排名世界第一,那创业成功率呢?

江亘松

当了几年创业辅导顾问,最近看到台湾高层人士引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报告强调台湾「创业家精神全球排名第一」,我忍不住想问问「台湾的创业成功率排名第几」?长期以来累积了一些对于台湾创业辅导政策的想法,列举其中一二供各位参考,并没有想开骂谁,尤其不想骂那些已经在经济学上被列为笨拙的单位

一、创业失败者没有纳入失业人口会成为失业黑数

就业谈「失业率」,创业谈「失败率」,关于创业失败这件事情没有标准定义,有些事情问太清楚很伤感情,反正当你看到一个老板笑不出来的时候,大概就知道他不是成功的那一个。根据中小企业处的统计,2011年台湾有127万家中小企业,由于有些人可能到处当老板,所以请容许我假设台湾每位老板有1.5家公司,进而换算出85万位中小企业主。在这么多中小企业主中,如果把那些收入不好(甚至已经没有收入)的老板也视为一个失业人口的话,台湾的失业率数字一定更高。(备注:如果把1.5换小一点那人数更多、故事更恐怖,例如用1.1换算就有115万位老板,但是本篇文章不是恐怖故事,所以用客气一点的1.5来计算就好。)

如果我没搞错的话,台湾的创业失败者数字对失业率这件事情是没有影响的,而且大概也没有正式统计,所以像我的爱妻前几年也申请了一家公司,但是她嫁给我这六年来除了赚到了四个可爱的女儿,她的公司实际上是没有赚过半毛钱的,自然谈不上是成功的创业家。

根据我国法律,虽然我太太已经没有收入很久,但是她应该不会被列为失业人口。台湾不知道有多少这种「僵尸中小企业」,但是这些老板并不用被归类为失业人口,所以我假设「鼓励创业是降低失业率的一个好方法」,就「定义上」来看这些创业家不算失业人口,因为他们不在「就业市场」,而是在「创业市场」。

2012年9月台湾有49.1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4.32%,如果85万位中小企业主中有20%是失败或僵尸户老板,那台湾还要加上17万个「失业黑数」,这代表了1.5%的失业率,但是这些并没有被真实反应出来。

二、创业不成会变成「造业

某个人失业只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的事情,但是一家公司失败常常都是许多家庭的事情。一个人失业或者放无薪假,不代表他就应该被鼓励去创业,事实上创业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远远大于就业的风险,所以千不该万不该在一个人职场失败的时候建议他走创业这条路。鼓励创业虽然能创造几个成功案例,但是只要创业成功机率低于失败机率,我们就可以预期「继续大力鼓励创业的政策只会造成未来更大的失业潮」。

我常在演讲的时候公开说「不应该期待在职场上弱势的族群,可以在商场上展现强势」,这就像过去鼓励大学毕业生不先就业先念研究所,结果满街失业的硕士一样糟糕。请不要误会我看不起放无薪假的人,因为我知道那真的很无奈,但是我不认为每个人都适合创业,而且创业也要看时机。景气好的时候鼓励大家创业是对的,但是现在景气不好,尤其是在无薪假再度出现的时候鼓励创业,真的是笨拙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2008年我就观察到台湾的执政者开始大肆鼓励民众创业,鼓励失业者去创业是第一个错误,景气不好的时候鼓励创业更会降低创业的成功率。我相信这几年由执政单位鼓励的创业潮,如果全球景气没办法好转,应该会开始看到恶果。因为景气越来越差的时候只会让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那些经营几十年的企业都纷纷败阵下来了,怎么会笨到要求刚由职场败阵下来的族群再次披挂上阵到创业市场?

也许把资源放在辅导已经创业多年的企业改造升级还比较务实一点,因为一家经营三年以上的企业如果还能正常经营下去,自己会比较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而一家公司如果可以扩大经营,不也间接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大家都当老板谁当员工

这个问题就像鼓励小孩念大学,那谁要学一技之长到工厂工作?现在很多新闻都在讨论工厂高薪聘不到人才的状况,没办法,因为我们的教育政策是在鼓励大家都当白领上班族,现在创业辅导政策也是一样,大家都被鼓励去创业当老板,那谁应该去就业当员工?

很多人创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造比就业更大的利润,仅是很卑微地为了替自己创造一个可以自主的工作方式或者有一笔收入。配合上业者到处宣传网路创业的低门槛,一堆人开始上网东西就自称为网路创业,其实这应该是创业学上最大的骗局。

你到夜市摆地摊卖衣服你会说你自己是「夜市创业」吗?你到电视购物卖衣服你会说自称为「电视购物创业」吗?但是这几年大家都疯了,开口闭口就是「网路创业」,越来越多人想当老板,充其量只是透过网路卖卖东西并没有比较伟大,我弟弟原本也在思考怎么创业,后来他选择了到市场卖菜,一天一两万的营收大概有几成的利润,辛苦的要死,但是他最近存款累积的很快速。虽然网路是一个很好的销售平台,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把网路列为第一优先,有一个网站不是以「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稀奇」来宣传吗?你到那边卖东西你就会知道你的东西真的一点也不稀奇,然后你就会知道当员工比当老板简单多了。

这个社会当然不会夸张到每个人都变成老板,但是如果当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在企业里面服务,就会发生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在谈产业政策的时候,还应该继续鼓励全民创业吗?这个问题可能还要更深一点回到整个国家的人力结构来重新评估。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人问我「什么是创业家精神」,我想了一想告诉他,一个人要谈创业家的精神至少要想的是「赚大钱、搞创新、大规模」,不是「糊口饭、搞模仿、小本经营」,其实心中还os一句「精神能当口粮吃吗?没金钱、再有精神也没用」。

看看现在一堆创业家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上网接单做客服,看起来好像是创业了,因为不管有没有登记立案,自己当负责人就是不一样,但是时间真的自主吗?财务真的自主吗?没生意的时候就知道一点也不自主,创业这件事情一点也不美丽。这几年我已经看到很多创业家回去职场工作,很多想创业的人也必须在某家公司「兼职」领薪水。各位还在领人家薪水的时候真的要抱着感恩的心,因为当自己成为老板的时候才会知道,能持续不断地发出薪水其实是一件很难且值得尊敬的事情。

四、过多创业家只会造成产品价格或产业生命周期的崩坏:

根据我人生快四十年的观察,台湾太多的新闻台、学校、政党、名嘴影响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品质,所以我常说台湾如果要进步,先把这些不重要的东西砍掉一半才有希望,但是这几年开始,过多的创业家将会变成另外一个影响精神生活品质的原因。

我每次看到用拼布包、手工皂这些产品在鼓励民众创业,我就会建议不要再这样恶搞下去了,台湾手工皂市场已经被这些单位搞到烂掉。鼓励创业的时候如果没鼓励创新等于把创业家推入红海市场。创业辅导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常常收到有人写信问说「江亘松老师您好,我最近失业了,你能不能告诉我适合找什么产品来创业」,一般这种信我都会回复说「您好,请你拿三柱香,面向东方诚心祈祷十分钟之后,看看会不会有人告诉你,如果不会,那我也不知道」。

很多人创业都是在搞不清楚状况发生的(跟婚姻一样),尤其是加盟这个模式,因为简单、方便,所以台湾的加盟业都很赚钱,但是加盟者大概没人赚大钱。越多人或者越简单可以进入的市场,先天上就已经注定产品价格或产业生命周期崩坏的命运,道理很简单,就是太多人从事相同的生产,自然会先在价格上竞争。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效应就跟台湾的计程车市场一样,只不过几十年前没工作第一个想到的是开计程车,现在大家书读多了变得高尚一点,没工作第一个想到的是创业。

要辅导创业至少也要因人制宜,再笨拙也要懂得多端一些菜色出来,各位可以观察台湾创业的大宗在做些什么?卖衣服、卖饮料、开餐厅、做网页、做美工,越多客人聚集的地方就越好做生意,但是越多生意人聚集的地方价格一定先崩坏。你会希望有人辅导很多竞争者来跟你抢生意吗?但是台湾把创业当做职训一样集体训练,大家都来学一样的创业技能,需求没增加、供给有计划性地增加,这根本就是比共产党还共产党的行为。

以上四点大概可以看出来,现在这些辅导创业的作法比鼓励大家生小孩的手法还要糟糕,如果要提到创业贷款更是令人吐血。谁最需要钱,不是「想创业的人」,而是「已经穷到负债+想创业的人」,但是一般这种人是借不到钱的。虽然我常常说越穷的人创业越容易成功,但是台湾这些已经破产又创业成功的创业家,大概没有一个没受过现金卡、钱庄的洗礼。所以我还是想呼叫天龙国的领导,如果你们住的楼层没有比佛祖、上帝之辈还高,希望你们倾听一下创业家的声音,创业这件事情不是在精神胜利,创业家在乎的是成功率,当多数人还搞不清楚创业的本质与如何成功的时候,请不要一直鼓励大家创业,因为这样搞下去,几年之后除了无薪假的员工之外,还会有很多无营收假的老板出现。

●作者江亘松,字C.K.,号上吐下泻法师(取满肚子怪东西又喜欢到处散播之意),对于创业、行销、感情、亲子教育等与职场、情场有关系的议题都有兴趣。主要工作是一个老婆的先生与四个女儿的父亲,副业是在海峡两岸担任多家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的行销管理顾问,专门为企业解决产品卖不好与缺乏行销创意的问题。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