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制造」回来了! 星展银提3大迹象:MIT开始产生动能

星展银行最新报告指出,在外部推动、内部拉动因素共同作用下,台湾制造(MIT)又重新受到关注。(示意图记者季相儒摄)

记者纪佳妘/台北报导

星展集团今(1)日发布「 台湾制造(MIT)」研究报告,受到中美贸易战及台湾政府鼓励投资影响,在外部推动、内部拉动因素共同作用下,历经20年投资外流产业空化后的「台湾制造」重新受到关注,种种迹象显示,MIT已开始产生动能

星展集团资深经济学家马铁英今天提出最新研究报告,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部分大陆的台湾企业生产转移回台湾,提升供应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祭出不少「投资台湾」政策优惠补贴,在一推一拉下,经过20年的投资外流以及产业中空化,台湾制造又重新受到关注。

马铁英指出,目前可看到3大令人鼓舞的迹象,首先是台湾对美国出口增长明显;再者是台湾的海外生产比率(OPR)下降,今年1至7月整体OPR降至平均的50.5%,低于2018全年的52.1%,尤其以资通讯产品最为明显。

第三,「投资台湾」口号下投资申请激增,根据投资台湾办公室的统计,年初至9月6日已收到129家在海外有运营的台湾企业,有提出投资申请,金额总计达到5,767亿元(占GDP的3%)。按照政府推估,2019年投资申请总计将达到7,000至8,000亿元,其中1,868亿元将在于今年内实现投放。

另从人力成本融资成本、汇率知识产权等12项因素比较台湾制造的优劣势,马铁英分析,就目前的人工土地成本而言,大陆仍比台湾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不过人工成本差距正在大幅收窄中。相对在融资、税收关税交易成本,台湾在生产率水平、自动化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面向表现突出。

因此,马铁英认为,从MIC转换到MIT,对于高价值、低劳动密度产业来说更为合理,台湾企业利用成熟的劳动力、强大的技术能力,以及发达的软硬基础设施在岛内生产高端产品为明智之举。同时,对出口美国市场产品,MIT也是正确之选。

不过,马铁英表示,对具有较高劳动内容产业,或主要市场针对大陆市场及非美国海外市场的产品来说,在大陆进行生产仍具有意义,因此建议,台湾制造未来发展的基础,将取决于台湾如何应对劳动力和土地问题,可思考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促进自动化技术运用、放宽外国工人就业规定、增加工业园区公共土地供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