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航局拥70多艘「造岛神器」 年疏浚量超3.5亿立方米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远轮。 (图/翻摄自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下同)
大陆目前在填海造陆技术上已经是世界顶尖国家之一,更从2004年至2011年间就建造了44艘挖泥船,数量与体积都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天津航道局的卢永东表示,他们在黄骅港区花了不到6年时间就挖了2.1亿立方公尺的泥沙,填海造陆近20平方公里,在天津滨海新区更是已累计造地超过100平方公里。
大陆近年来港口建设、疏浚能力飞跃提升,仅天津航道局就拥有种类齐全的现代化挖泥船及辅助船舶共70多艘,总装机功率近60万千瓦,年疏浚能力超3.5亿立方公尺。根据《环球时报》报导,该报记者随着「走进新国企-当代中国奇迹之旅」活动,登上「造岛神器」之一的天航局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远」轮,亲睹大陆新时代填海造陆的能力。他表示,「神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与常见的施工机械不同,洁净的甲板跟扶手,有如四星级宾馆一样,工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从这些小细节就能看出船上有着严格的制度管理。
通远轮属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天津航道局,总长131.2公尺、宽26.2公尺、深9.65公尺,船体两舷45公尺长的黑色「手臂」就是主要工作利器,主要任务是清除航道海底的淤泥、粉砂等。「手臂」于工作时一头连通船体中容积达1.1万立方公尺的巨大泥舱,另一头沉入海底,利用末端安装的特制耙头挖起海底泥沙,然后连水带泥一起吸入「手臂」中一公尺粗的管道,并送入泥舱中。
通远轮就这样一边航行一边吸泥,等泥舱装满后,航行到预定海域,打开船底泥门进行抛泥。船长姜满表示,近年来随着吹填造陆任务的增加,这些从海底吸出的淤泥也成为抢手货,通远轮可以在靠近海岸的地方,通过船头的装置连接管线,将泥舱内疏浚物输送至数千公尺外的吹填区。
美联社宣称,大陆已经是挖泥能力方面的世界头号强国,近年在南海岛礁的陆域吹沙填海面积已达到15平方公里,远超周边的越南等国家。不过天航局相关人士听到这项数据时表示,「在南海吹填15平方公里算什么?你知道我们在各大港口和开发区吹填造陆的面积有多少吗?」
▲3艘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在天津港25万吨级航道施工。
天航局滨海公司黄骅专案副经理卢永东表示,他们在黄骅港区花了不到6年时间就挖了2.1亿立方公尺的泥沙,填海造陆近20平方公里,而在天津港的吹填造陆的数字更为惊人。根据介绍,天航局累计在天津港疏浚工程量约11亿立方公尺,13年来为天津滨海新区吹填造地达160多平方公里,在淤泥质浅滩上挖出了一条长47公里、水深21公尺、底宽780公尺的复式航道,可实现「双进双出」四通道运行,使天津港成为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也成为大陆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超过160平方公里的新吹填陆地成为天津滨海新区的黄金宝地。而中国交通建设公司历史上通过填海造地,已累计新增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
卢永东还指出,挖泥船从事的疏浚工作看起来只是简单挖沙,但其实是一个高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全球主要航道和港口的疏浚大多被比利时、荷兰等国的几家企业垄断,美国更是干脆把疏浚工程归为军方控制,可见这些国家对疏浚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备受关注的吹填造陆为例,这不仅需要造价高昂的多种挖泥船相互配合,吹填形成的「泥塘」更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处理成可供专案建设的硬地,这个过程同样需要经过专业的工程处理。这样的综合施工能力,的确不是一般国家能承担的。
大陆除了拥有强大的施工能力,在自主研发设备方面也逐渐成为世界顶尖之一。以挖泥船的「心脏」泥泵为例,10年前大陆国内没有自行设计、生产泥泵的专业厂商时,只能依靠进口或仿制泥泵。但从2007年开始的10年之间,耙吸挖泥船就有了自己的「心脏」。
天航局的工程师们说表示,「我们当时想的是国外能干好的,我们也能干好。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开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泥泵!」 天航局泥泵研发方面申请了22项国家专利,已被授予15项。
除了核心设备泥泵以外,天航局研发团队也正在不断提升和突破其他技术,如分别相当于耙吸式挖泥船「双手」的耙头、「神经中枢」的自主疏浚集成控制系统与「眼睛」的精确定位控制技术等等。
除了通远轮之外,天航局还拥有同样被称为「造岛神器」之一的天鲸号等挖泥船。天鲸号长127公尺、宽23公尺, 在执行吹填作业时,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公尺外,每天吹填的海沙达10多万立方米,除此之外,还装备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绞刀功率达到4000千瓦,使其不会被礁盘上的珊瑚礁损坏而影响工作,另外还配备多种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疏浚设备,装机功率居亚洲第一,疏浚能力则名列世界第三,替大陆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陆立下汗马功劳。
▲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 (图/取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