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从郭台铭声明稿回推 他看到了什么但不便明说?

●王宏恩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助理教授

台湾首富郭台铭在前两日宣布放弃连署竞选总统,并且发布一纸声明。有趣的是,在通常是最重要的声明第一段,郭台铭提出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投身选战以来,我看到的却是一些政治人物为了私利,挑起阶级仇恨、对立等民粹,那么,这些会因为我义无反顾的挑起责任而终结吗?抑或是需要我放下才可能拉回走偏的旋律呢?」

向来有话直说的郭台铭,在这重要的退选声明第一段里面,忽然不指明是哪位政治人物搞民粹。更有趣的是,郭台铭似乎认为,自己的参选与否,会影响这民粹的有无,而且他退选后,更可能让这民粹消失,反而他参选可能不会让民粹消失。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用赛局理论观念往回推,推论郭台铭在发出这声明之前,从他自己内部的民调数字看到了怎样的未来?我们可以先推算所有民调可能的状况,再依据郭台铭的发言逐渐砍掉不符合的状况,最后剩下的就是郭台铭看到但不便明说的现实

首先,要打败民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胜选。因为民粹能宣称有效都是因为能当选,无法当选起不了作用,民粹落选政客也无法宣称自己代表人民

假设蔡郭韩三位候选人进行民调,可能的民调排序方式有六种。如果排除郭的蔡韩对决,可能的民调排序则只有两种。而郭认为代表民粹的,有可能是蔡、韩,或者蔡韩皆是,共有三种可能。综上,总共有六种乘以二种乘以三种,共三十六种可能。

假如郭出马会当选,那无论郭认为蔡或韩是民粹,都可以打败他们。既然郭认为出马无法打败民粹,代表郭出马时不是排名第一,因此剩下二十四种可能。

接着,假如郭不是第一,那代表郭没有认为蔡跟韩都是民粹,否则都是民粹,郭无论选不选都消灭不了,因此只有其中一人是民粹。由此剩下十六种可能。

郭又认为那位民粹的候选人在两人对决时会输,在三人对决时反而比较有机会赢。这位民粹候选人在两人时是民调落后的,在三人时却更可能是民调领先的。因此只剩下以下四种可能:

1.郭认为蔡是民粹,韩>蔡,且蔡>郭>韩

2.郭认为蔡是民粹,韩>蔡,且蔡>韩>郭

3.郭认为韩是民粹,蔡>韩,且韩>郭>蔡

4.郭认为韩是民粹,蔡>韩,且韩>蔡>郭

在状况1与2中,同时显示郭若参选,对韩较不利,对蔡较有利;而状况3与4中则相反,显示郭若参选,对蔡较不利,对韩较有利。

可能性缩限至此,接下来就没办法光从声明稿来进一步推论了。这也是文章艺术:郭台铭这篇的声明稿,一种可能性是骂蔡英文民粹、并且泛蓝整合就能打败民粹蔡英文,让民粹消失。但同时另一种解释方式,是骂韩国瑜民粹,并且自己不出马后蔡英文就能打败民粹韩国瑜,让民粹消失。

假如我们考量到最近一两周其他家的民调,大多指出目前蔡英文总统的民意是稍微高过韩国瑜的。甚至郭台铭自行公布的民调与被泄漏的民调中,呈现的也都是两人对决蔡大于韩的状况,也就是只剩下3与4这两种状况。

加上这篇声明稿一开始提到有候选人鼓动阶级对立,在最后面也提到自己支持者语言霸凌、并且特别提到是「他参选后」才看到的。这些都与韩国瑜及其支持者在最近的行为比较有关。毕竟郭台铭参选前就对蔡英文有所批评,而蔡英文在整个选举过程中,对于郭台铭的着墨或主动出击并不多。

3跟4对于郭台铭来说,无论他的得票比蔡英文低或高都不重要,因为这两个状况都意味着他的参选导致韩民粹胜选,因此民粹会继续散播。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郭台铭选择不参选,也就是让蔡英文以更大的差距胜过韩国瑜,让民粹可以终结。

事实上,在郭台铭提供的民调当中,的确郭台铭的支持者有更高比例会转投给蔡英文,而非韩国瑜。因此郭的参选会缩减蔡韩的差距,进而增加韩当选的机会。

结合这些证据来看,我们或许可以猜测郭台铭这篇声明的背后,其实是郭台铭看到了「蔡>韩民粹,且韩民粹>蔡≥ 郭」的状况。就算数字显示的不是这样,也很可能代表郭台铭认知道假如继续选下去,韩>蔡>郭出现的机率会上升非常多。因此最后决定不选,同时刊出了故意不指涉特定对象的声明稿保护自己脱离战场。假如真的是这种状况,那郭台铭的退选,显然是希望国民党菁英们抱着民粹候选人一起置之死地而后生。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跟最新公告的一些民调数字或一些内部流出数据并不吻合,我也承认这并不吻合。但问题是假如依照其他家的民调数字,我们很难推论为何郭台铭要在退选声明稿第一段写了这样的内容

而在郭台铭退出登记参选后,新的一些动作也似乎继续映证了我们的推论,包括拒绝与韩国瑜见面整合,因此郭董实际看到的状况应该不会是上面的状况1或2。

到最后,我们从郭董的声明中,可以看到郭董还是对于选举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他也已经做出了对自己最理性的选择。

热门点阅》►郭董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唤回郭粉 国民党该用这三招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