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这堂课,白先勇要继续教下去
从教职退休后,文学巨擘白先勇却没闲下来,他戮力推广青春版《牡丹亭》,用昆曲复兴中华文化。就如同他笔下的尹雪艳「总也不老」,83岁的白先勇也总是充满热情,继续教导文化传承这堂课!
提到文学巨擘白先勇,你一定对他的文学底蕴印象深刻,若有机会实际到他家中,那受中华文化洗礼的美学,更是令人陶醉。
白先勇的家在国父纪念馆站附近巷子内,整条巷子一楼是一家家时尚居酒屋与潮流餐厅,周五夜晚更有许多时髦男女群聚谈笑;然而,当你推开白家大门,仿佛走进他笔下《永远的尹雪艳》中那布置妥贴的客厅,人们到了尹家,与尹雪艳寒暄,就像是回到过去京沪繁华的年代。
白家厅堂中,董阳孜提笔的「台北人」字画摆在正中间,周围白墙高挂着奚淞的禅画、于右任的真迹,而转角一整面的书墙,有着满满的诗词古文、现代文学等──加上整柜的《红楼梦》,在棕木色的家具与地板衬托下,流露出一丝恬静。
古典的天鹅绒沙发上,堆叠着精美苏绣抱枕,丝线绣成的翎雀和梅花,在灯光下闪着宝石光;小几上的雪白梅瓶,几枝火棘挂着如缨络的火红果子,如火炬般鲜亮。在那个时间宛如倒流回上海滩年代的空间里,让人不禁放下手机与心中杂事,跟著白先勇陶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中。
受访那天,白先勇优雅从容地靠坐在沙发,看着落地窗旁一张裱了金框的青春版《牡丹亭》剧照,先是笑了几声,便兴奋地坐起身,讲起18年来复兴昆曲的点点滴滴,「原以为退休生活可以就此海阔天空,没想到却比过往忙上十倍。」
忧心文化,怕心灵的底垮了
今年已83岁的白先勇,在文学界早已是殿堂级人物,更是各界尊敬的「白老师」,但1994年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退休后,18年来,他为了复兴昆曲,亲自当起「新手」制作人,四处寻求师资、资源,甚至跟着世界巡回,这不仅是他对于昆曲衰亡感到忧心,更是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白先勇感叹地道,19世纪以来,中华文化持续衰微,更受八国联军、中日战争等侵蚀,「我觉得中华文化的灵魂有种漂泊感,因为心灵的底垮掉了,」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毁灭。白先勇将传统文化形容成流水,若是停止就会变成死水,而切掉源头,下游就跟着干涸。
就算离开学校,白老师依旧是白老师,「我教了一辈子的书,」过去是教文学,现在则是透过身体力行,走出教室,到世界各地教导所有人关于「文化传承」这堂课。
此次,白先勇走在前线,为中华文化挥着大旗,带领大众前行。
00年前的《牡丹亭》,吸引400场爆满观众
白先勇对昆曲的着迷,源于十岁时在上海看到梅兰芳和俞振飞《游园惊梦》的昆曲表演,此出戏当时盛况空前,一张票价在黑市需要一条黄金。年纪还小的白先勇,不懂昆曲为何,但〈皂罗袍〉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至今仍在脑海回荡。
现今,传统文化不断式微,万人空巷的场景早已不在。年轻观众多半喜爱剧情紧凑、特效华丽的好莱坞大片,愿意进剧院、甚至是认识传统戏曲的年轻人寥寥可数。传统剧团无不寻求创新、转型,最终大多无功而返。
但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环境下逆风而上,就算整出剧长达九个小时,在两岸三地巡回演出时仍场场爆满,半数以上更是年轻观众,至今巡回也将来到400场。
到底白先勇是如何让年轻人愿意重新坐回剧院?
「表演艺术要存在的话,它一定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观,」白先勇说,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牡丹亭》的故事至今也有400多年,最重要的就是现代化。
白先勇强调,很多人误以为现代化就是好莱坞化,加特效、换场景、改配乐,把戏曲变成流行乐,就能找回年轻观众,「那反而失去了本,变得什么都不是。」
在青春版《牡丹亭》里,白先勇坚持保留昆曲中腔调、身段、音乐等传统精髓,但运用现代的灯光效果、舞台设计等,在现代与传统间做出平衡。
而过去传统戏曲表演的男女主角,多是年纪相对较长的资深演员,白先勇大胆启用年轻演员,一来贴近《牡丹亭》中青春男女的爱情,二来更吸引年轻观众目光。「清楚知道哪些不能变,而哪些能改,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精炼剧本,白氏美学难超越
白先勇对变与不变的精确取舍,看在陪伴白先勇走过这些年的复兴过程、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师许培鸿眼中,更是有感。
18年前,大众对于复兴传统戏曲感到悲观,不看好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现今,此出戏创下的佳绩已无庸置疑,在表演艺术界更是无人不知,甚至有些剧团开始模仿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模式。
然而,许培鸿认为,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依然无法被超越,关键在于白先勇的文学底蕴,精炼了剧本。
比起其他剧团多着重在传统戏曲「现代化」,白先勇在剧本方面精雕细琢,甚至对《牡丹亭》原着文本的掌握已完全通透,在原有的55出剧目中,可以精准萃取出《牡丹亭》的精髓。
许培鸿分享,自己从小也是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长大,甚至在接触透青春版《牡丹亭》之前,不知道昆曲与《牡丹亭》为何,但这些年跟在白先勇身旁,听他讲戏、诠释,许培鸿形容自己仿佛进入新的文学世界。
谈起白先勇的美学涵养,深耕表演艺术摄影,专研摄影美学多年的许培鸿也格外佩服。他表示,白先勇对色彩、光影等都有所深刻见解,尊重每个同仁的专业,时常彼此交换意见,却从不马虎。
像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道具,直到上台前一刻都在调整,一样饰品颜色不对,白先勇都能看出。甚至青春版《牡丹亭》戏服刺绣不如预期,就算苏州手绣价格是机绣的十倍,也在白先勇坚持下全部重新制作。
知名导演邓勇星近期推出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记录白先勇18年的复兴历程。
邓勇星以「非常人」形容白先勇对昆曲复兴的意志力,无私精神更令人动容,青春版《牡丹亭》轰动两岸,但白先勇始终一分不拿。
此外,每次海选、制作、排练、募款、巡回,白先勇都亲力亲为,就算不能到现场,也远端遥控。
白先勇回忆起十多年前,昆曲大师汪世瑜到台北演出,为说服对方加入团队,60多岁的白先勇半夜12点亲自堵在饭店门口,等待表演结束的汪世瑜回来,与他促膝长谈2小时,直到汪世瑜同意才肯罢休。
白先勇笑说:「其实,我不喜欢旅行,早上也爬不起来,但人要成功,就只好拚了命这样搞。」
因为他要的,不仅只是昆曲复兴的成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牵挂。
许培鸿也说,白先勇对于青春版《牡丹亭》,已超越了所有制作人的职责,反而更像是位教育家,时常因文化传承而感到担忧。
现今,白先勇最常叮咛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群,要像当初师父传授技艺给他们一样,也要找到弟子传承昆曲。
为了帮助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群,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白先勇四处募款筹学费;过去许多剧团只力捧主角的生旦演员,但无论生旦净末丑,白先勇希望每位演员都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积极帮忙寻求资源,好让年轻戏曲演员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盼种子发芽,把文化传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有些人觉得或许是因为白先勇的名声,但白先勇亦解释,青春版《牡丹亭》总共九小时,分为上中下三场,或许第一场观众们会因为白先勇而进入戏院,但第二、三场依旧场场爆满,就证明昆曲的美吸引了观众。
许培鸿回想起白先勇曾说过的话:「或许100个观众里,只有10个人心中的种子发芽,2个人茁壮,但靠着这2个人,文化也能一个个传下去。」
未来,白先勇要将复兴昆曲的使命交给下一代的演员和观众。而白先勇仍是永远的白老师,不管是文学、戏曲,甚至是中华文化,都会继续教下去。
本文作者:邱于瑄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月号416期》)
《远见杂志2月号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