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港画家张金发 展现台湾本色

▲张金发《咱的阿妈》(右),将台湾不同族群老妇人出现在同一画面。张金发自画像画室中的画家》(左),画家的脸因病变形,依然勇于作画。(高美馆提供)

▲张金发《咱的阿妈》(右),将台湾不同族群的老妇人出现在同一画面。张金发自画像《画室中的画家》(左),画家的脸因病变形,依然勇于作画。(高美馆提供)

有「下港画家」称号的张金发,去年在筹备「下港画家:张金发创作研究展」期间,因癌症逝世。高雄市立美术馆承袭遗愿,如期推出「下港画家」回顾展,共展出七十二幅不同时期画作。张金发长期在中南部创作并推广艺术,他的画作也充分展露了台湾人朴拙纯真的性格。

高美馆馆长谢佩霓表示,张金发毕生创作不辍,即使身体病弱,也努力至生命最后一刻。张金发另一贡献是长期在中南部推广艺术活动,「因为有张金发持续而默默的作为一个实践者,才让南方艺术走过低潮并逐渐抬头。」

张金发一九三四年生于高雄苓雅寮港口,二○一二年十一月病逝。张金发生长的时期,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了四十年左右,第一代留日的台籍画家也陆续返台,为台湾艺坛注入一股新兴势力。高雄画家张启华启祥也在留日后返乡,张金发于战后与这两位结下师生情缘,也透过这两位前辈,张金发和李石樵、杨三郎、颜水龙廖继春等前辈艺术家交好,在美术之路奋发研习

张金发国中毕业后便立志成为画家。他先后进入张启华的「大公路画室」和刘启祥的「启祥美术研究所」,虽然「启祥美术研究所」后来因经济因素结束营业,张金发仍继续追随刘启祥成为入室弟子,奠下绘画基础。

刘启祥留学日本和欧洲,也创办「高雄美术研究会」。张金发随着刘启祥不仅学习人文思潮,也造就出对艺术的使命感,一九六八年张金发扛起「台湾南部美术协会」(南部展)的重责大任,担任理事长,直到一九九八年卸任,卅年来努力推动南台湾的艺术风气。前高雄市市长杨金虎曾写下题辞赠言「下港画家」,说明张金发对南台湾的贡献。

张金发的绘画主题多取材生活市井小民田园风光原住民与自我刻画等都是他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张金发亲自观察人们生活百态,如去东港观察渔民,到美浓观察客家村,也到屏东地门的原住民部落,他画笔下包含各行各业,也观照城市和乡镇生活的对比。

张金发以粗犷笔触表现量感,人物总是结实矮壮,充满力量,浓浓的泥土味形塑「下港艺术」的质朴特质。谢佩霓形容「在张金发的画中,可以看见南方艺术温柔细腻、勇敢向前的台湾本色。」

如一九九五年的代表作《咱的阿妈》,画面上有着穿传统蓝衫的客家阿妈、嚼槟榔的阿妈、低头补破网的渔民阿妈、刺绣的原住民老妇抽着烟一派悠闲,「这幅画呈现族群融合的意象,也是张金发人物画集大成之作。」

一九九八年张金发诊断罹患淋巴癌,治疗期间他画下自己变形的脸孔。晚期作品《海之祭》、《天顶的星》等描绘天地景物表达生命无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