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老农津贴」何不并入国民年金呢?
▲日前农委会砸8亿购买8万台小型农机,协助劳动力缺乏问题。(资料照/农委会提供)
理想上,社会保险应建立在全民的基础上,做为国民老年第一层的保障;至于对各行业的受雇者,则采职业退休金制,做为第二层的保障。一般而言,这两层应提供适足老年(退休后)的经济生活水准。若个人有能力,还可以自行投保商业型保险,做为第三层,那么老年生活就会更为富足。
政府所应担负的责任应在于第一层的社会保险,补助被保险人(即全民)一定比例的保费;至于第二层的职业退休金,则应由雇主(如劳工的业主,作为军公教雇主的政府)与受雇者共同来分担保费。
乃因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所致,我国的退休与社会保险并非如前述般的清楚而单纯。基于重新建构制度兹事体大,历年来政府都是穿着西装改西装,军公教相关制度的改革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近政府要依据经济成长率来调整老农津贴,忽然间,大家注意到,社会保险当中还有一项叫「农保」,人数高达120万人,几乎是军公教的两倍!对政府来说,这块心头肉当然要比军公教要软许多。然而,「农保」并非「老农津贴」,前者正式名称是「农民健康保险」给付项目主要是伤害、疾病、生育、残废与死亡,是需要缴保费的(每月78元);而「老农津贴」是「社会福利」(不须缴费)。却因为两者资格认定的重叠,过去许多人竞相加入「农保」成为「老农」,就是为了领取「老农津贴」!
好在2014年7月马政府修法将申领老农津贴之年资由6个月延长为15年,并增列排富条款、须为国民且设有户籍、以及每年居住时间等资格条件;一下子符合「老农」资格者减少了50万人(所谓的假农民)。马政府这项改革远超过蔡政府对军公教的「年改」,且正当性高,因马政府没有大力宣扬,许多民众根本不知有此事!
我国的社会保险,最大一块当然是劳工保险(超过1千万人),其次是国民年金(约380万人),再来是农保,人数最少的是军公教保险。其中财务危机最大的是劳保,但最划算的是农保(因可以领老农津贴)。然而,老农津贴究竟是怎么来的?
台湾在1993年之前尚未步入「高龄化」,民进党即有人推出「老人年金」,主张发给老人每月3千元,由于在选举中无往不利,大家竞相跟进并喊价,并于1993年的地方选举中成为民进党的共同政见,老人年金的主张也已飙到每月5千元。为了因应也为了公平,政府在那时开始研议「国民年金」法案,由于对象包括年满25岁没有社会保险(即非军公教劳)的国民,人数多且族群复杂;于是政府先针对经济较弱势的族群,推出「中低收入户老人生活津贴」与「老农津贴」。
随即在1995年5月通过「老年农民福利津贴暂行条例」,老农每月可领取老农津贴3千元。第一次政党轮替,2004年调高到4千,2006年再调到5千,2008年政党再轮替继续调到6千元。在这段期间中,当年民进党主张的老年年金,在陈水扁主政时2002年5月也通过「敬老福利津贴暂行条例」,普遍性的发放给老人每月3千元。
年金、津贴整合呼声再度响起
总之,就在短短十年当中,除了「国民年金」仍在研议,已经出现「老人年金」、「中低收入户老人生活津贴」、「老农津贴」、「敬老福利津贴」。于是,整合的呼声再度响起。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并入国民年金!可是,因为「老农」的特殊性(如工作属性不同以及当时津贴额度相对较高,还有政治考量),老人年金并入但老农津贴至今仍维持着。不过,在2011年马政府修法,老农津贴此后每四年随物价指数调整,调幅进入制度化,不能任意加码,目前每月领取金额为7256元。
由于明年就是调整年度,最近有立委提出,将老农津贴调整依据由「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改为「经济成长率」(GDP),且苏院长表示认同「农民也该享受经济成果」。由于我国近年GDP明显高于CPI,让人质疑有买票之嫌,而目前的国民年金与劳保年金的老年给付也都随CPI调整,政府有能力一视同仁吗?更值得一提的,2007当时的苏院长不就是打算将老农津贴并入国民年金,何不利用此机会实现当年的主张呢?
►看更多【薛承泰】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