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程/留学交友搏感情?「势利」才有好人缘

▲在留学生涯中要结交到好朋友的确不是那么容易,但只要抓到诀窍,还是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甚至是对自己未来事业工作有益的朋友。(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宇程你好,我是一个在美国留学生。在这里,我觉得很难和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交朋友。和欧美当地同学没有共同话题,我和他们介绍台湾,他们也并不感兴趣。我的英文相当好了,如果更好,会解决问题吗?你觉得我应该如何改善现在的困境呢?」

收到这样的发问,让我也很有感慨。回忆起自己留学的经验,虽然是有不少成长,但当时人际关系的人情冷暖,颇受挫折,甚至可以说是有些难堪的回忆。经过十多年,也听了不少别人的经验,我想,若我能穿越回当时留学的时空,我会更多重视「研究主题」,而不是「成绩」──这样,会让我的留学收获更加丰硕,而且可能交到更多好朋友。

冷漠是活该?

其实留学生交不交到朋友不是单纯语言能力的问题 ,到美国的时候,我的英文能力已经是相当不错。和美国同学互动的隔阂高墙其实是生长经验──美国的学生从小看相似的卡通、电影,听相似的音乐成长,有聊不完的话题。只要这类话题出现,无论我英文能力多好,只得装懂傻笑。要在别人哈哈大笑后询问是什么哏,真的看起来像弱智

当年,我也和许多台湾留学生一样,我常想要告诉各国朋友台湾哪里好,而且,在台湾的人生经验与回忆是我们唯一擅长说的话题,但不久就会发现这个想法是自讨苦吃。常常发生的状况是,先和别人说明台湾和中国的关系,当这个话题进行三分钟,别人的兴趣已经耗尽,会开始转移话题。同是东亚学生,欧美学生对中、日、韩都有比较多好奇,为什么就独独不重视台湾呢?

说到这,顺便说个小小趣闻。某门课和一个华裔女生同组,约定好每次上课前一天晚上见面讨论阅读材料。快到期末的时候,有一次到了约好的时间,左等右等对方没出现,半个多小时后传讯说她另有要事所以无法赶到。结果,第二天九点的课,这个女生和一个欧洲男生神态亲密地一起到教室了。至于前一天她的「要事」是什么,我后来就没兴趣问了。

总之,在美国的时候,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好冷漠!

情谊的基础,是实力

现在想起来,我在出国留学时的交友困境,实在是好傻好天真的结果。无论台湾人或是各国人,交朋友当然有现实考量啊!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在人际关系有所选择,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换位思考,难道你交朋友,不会考量谁对你比较有益吗?

如果我是美国人,在疲累至极的课业之外要找朋友休闲,当然会找正妹,当然会找容易聊天的老乡──如果真的要和又不正(帅)又不好聊的人交朋友,他最好能对我的事业有好处。所有的学生花大钱花时间读研究所,不是为了选好人好事,而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而「人脉」当然是其中的一块。

事实上,「国籍」确实可以是交朋友的一个考量,例如别人就可能会想:中国愈来愈强,和中国人交朋友可以多认识这个国家;若日后可能和日本有事业合作,交日本朋友以后也帮得上忙。在这个思维下,一个美国人花时间和一个拿到学位就会回乡的台湾人当朋友,到底有什么好处?确实我自己都答不上来。

利益考量的交朋友,是理所当然;超越利益的友谊,是反常幸运。

而多数的台湾人,如果你在国外要和一群讲实用的人打交道,却无法靠外表、靠祖国增加优势,你就要思考:你该如何变得更「实用」?而你的实用又是什么?对谁来说你会实用?

主题,累积实力的地基

先不说抽象大道理,我先说一个好友 Stephen 的经验-他不是个长袖善舞的人,英文不错,但也不特出。他在美国的时候,却交到不少知心、长期的好朋友。他告诉我,其中的关键是:研究主题。

原来,Stephen 很早就看到几个重要的事实:(1)世界贫穷地区发展经济,也将开始大规模工业化 ;(2)工业常常产生严重的污染; (3)企业减少污染是重要课题(无论是自愿或被迫); (4)研究环保的人常不懂商业,而懂商业的人也不常懂环保。

因为这些事实,Stephen 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关心一个主题:工业如何达到环保目标。他大量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修读相关课程。即使是课程与这个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例如「中东国际关系」这样的课,他的课程报告也选择研究「国际企业到中东投资面对的环保规范」。

▲花钱出国读研究所,多数人不是为了交朋友,要与一群讲求实用的人打交道,就让自己成为「实用」的人,成为社群中可以贡献力量成员。(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当他到研究所的时候,在这主题上已经有一定的累积──至少足以让他看起来「很有价值」。Stephen 继续修习相关课程,在上课讨论过程中,几次课堂发言之后,大家就注意到这个貌不惊人的亚洲人真是不简单,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当大家发现他是高手,就会乐意主动结交──也许是为了修课顺利,也可能是为了未来成为事业同伴。

主题,是你的硬实力

他所关心的主题,也让他结交到真诚的朋友。他在研究所阶段也参加环保议题的社团,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而且他有大量可以贡献的知识与能力,成为社群中可以贡献力量的成员,大家都乐意当他的朋友,他从没有孤单寂寞觉得冷。

有一个长期关心的主题,不仅在交朋友上有帮助,对学业和找工作上都有好处。Stephen在研究所的论文主题和大学关心的课题是一脉承接的,因此,他早有许多已经累积的知识基础,写论文的时候只需要再往前进一步,就能写出相当有品质的论文。

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也相当顺利。例如,他当时想要采访伊利诺州环保局的高层,这不见得是容易的事。但因为他在这个议题上做了多年功课,对方觉得他是难得的年轻人,而且可以聊很有趣的前瞻课题,所以特地抽空受访。

从大学就开始累积知识,到研究所继续累积学理深度,并且耕耘专业领域人际网络,让 Stephen 硕士一毕业,就进入美国最前端的顾问公司任职,直到现在。多听一些他的工作内容,其实绝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那种逍遥工作 -他自毕业以来,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非洲和印度工作,在化工厂、钢铁厂协助减低污染,所以通常不是窗明几净的冷气房 。但是他对工作满意而自豪:既有挑战性、游历四方,又打从内心相信这是有意义的事(收入也不少)。

万事俱备少一项听了不少人的留学经验,加上我自己以前犯的错误,有几个建议可以提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第一是关于「世界观」。当知,我出国留学时心怀着「台湾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觉得台湾很美好,所以别人也应该要觉得台湾很重要很美好」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缺乏世界观」。希望别人因为对台湾有兴趣,因而重视我这个人,这是个天真的期待。当这个期待没有成真,在心里责怪别人冷漠,其实也是我那时的不成熟。在国际的场域里,我们得先靠自己成为优秀、可敬的人,或许才能引发别人对我们的故乡有好奇与好感。

第二是关于「什么是优秀」。在台湾,我们从小被教育灌输的优秀,是在学校内的争夺中胜利-考试成绩名校科系。在欧美文化圈,当只盲目斗鸡争夺成绩是很逊的;在他们眼中,「优秀」有另一个面貌:追求一个自己真正关心、擅长的主题,深入挖掘、长期累积。这个主题不必是(也通常不是)科系学科领域,例如Stephen关注的主题就是:工业中的环保手段,而且他不研究科技,而是从制度、法规、商业角度切入。

▲亚洲人从小就被灌输所谓的「优秀」就是学业考试成绩的突出,但欧美文化圈认为,盲目追求分数高低是很逊的一件事,没什么值得骄傲。(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站在当时同学的角度看,他们很可能这样描述我:「很用功的东亚学生,上课猛抄笔记,文献都有读,上课认真发言,英文不错。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里走,他没有未来的事业计划,他没有在哪个课题上拥有卓越的知识见解,他不特别关心哪个领域的事务与议题……所以,我看不出来我的人生和他会有什么关系。是的,这个同学不在我的人际关系优先顺位上。」

愈思考,愈出一身冷汗。

当时出国留学前,曾从网路下载了一个列表,花了一个月把各种出国需用的物件准备极为齐全。现在我发现,那个列表中很遗憾地少列一项,而且这一项需要花几年时间准备:研究主题。

好文推荐

谢宇程/为了「午餐」 他决定在国外养孩子

谢宇程/政府首长是大权在握 还是步步惊心?

谢宇程/教师的职涯,是这样被毁掉的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谢宇程,专栏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