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长寿:台湾不缺批评 缺执行者
中研院国内院士第44次季会9日于中研院活动中心举行,并邀请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见图)演讲「台湾改变的支点」,严长寿幽默且富有深意的演说,无不让院士们听得津津有味。(杜宜谙摄)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昨天上午应中研院国内院士季会邀请,以「台湾改变的支点」为题发表演讲。他说,现在大家一天到晚批评政府,看不到希望,但台湾不缺批评,也不缺看到问题的人,台湾真正缺的是愿意卷起袖子、贯彻执行在自己领域到成功的人。
严长寿5年前罹癌,割了一个肾和胆,笑称自己现在是「无胆一肾(圣)人」,当年就想利用人生最后光阴到偏乡贡献心力。没想到5年过去,还有机会站在中研院讲台上演讲,让院士听听庶民的声音,他依旧中气十足地想要为国家做一点事。
谈到台湾的教育问题,严长寿说,他在求学时期是被放弃的学生,「什么都好就是考试不好」。他认为,台湾的教育资源严重向都市倾斜,当双北首长觉得英文很重要,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往台北走,偏乡刚萌芽的教育幼苗都被收割了,「我必须要改变,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走向偏乡。」
严长寿说,当台湾经济开始走弱,公务员、老师、警察、军人变成更好的保障,中等家庭追逐这些「穷小孩」的工作,现在这些工作必须有个富爸爸,支撑孩子好几年考上公职。反观偏乡、部落孩子都是「隔代教养」,有些根本没法进大学。「深入偏乡应该要倾听观察,而不是指手画脚。」
严长寿说,台湾的教育,在高中时期,完全没有教学生思辨能力,只有教学生「标准答案」,台湾的老师应该给学生很大的思辨空间,家长也应该学着适时放手。
他举例,台湾家庭晚饭后最常出现的场景,如果有一个孩子成绩好,妈妈就会说:「弟弟来读册,姐姐去洗碗。」
他指出,台湾教育现在最缺乏三大素养:「品格素养」、「公民素养」及「文化艺术素养」,大人也要自我反省,不是给孩子「后照镜」,要他们按照过去的路走,而是给他们「探照灯」,点亮一盏明灯,让孩子按照天赋、创意及素养去走,才能与世界接轨。
中研院院士季会每年举办3次,邀请国内的院士齐聚一堂听演讲或分享近期研究。昨天严长寿演讲,包括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前院长李远哲、副院长陈建仁与前成大校长赖明诏等人都全程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