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关系紧张:错的不是人,可能是制度

作者张雅

写这篇文章,是有点沉重的,但是很多事情仍然必须要说。当我们到医院医生,想把病治好,大多时候治好了,但有时候没治好。问题在这里,为什么没治好呢?追究是病患的问题(体质问题、年纪过大等),还是医生的问题(延误治疗、医疗本身的风险等),这是很难厘清的。我们谈谈病患和医生的心理期待。医生常常讲:「我们是人,不是神」,再进步的医疗器材医术都不是万能的。我认为,会造成病患的过度期待的原因,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多数人不愿意提及死亡,认为这是触霉头,任何人都会抱着希望就医,但我们都知道,就医之后的结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让人满意。医生作为一个医生,事实上他可能有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体力的问题、行医个案经验不足等因素,但作为一个医生,他可能不会告诉病患:我们医院设备不足请你转院;他也不会对病患说:我这个月已经天天加班,没有休过一天假;他更不会告诉病患:你这种病征,我的判断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意思是,医生不会直接告诉病患:你的病,我不一定能医好,在过程中有可能造成病患死亡。但是,病患或家属可不是这样想的。我的父母有个朋友,得了一个小感冒,进了医院打了一针之后便宣告不治。还有一个朋友的朋友,他儿子牙龈出血,住院治疗之后,不久后也宣告不治。以上,是我的亲人朋友所发生的事,我不敢断定专业的问题,所以无从判断谁是谁非。

再来,我们谈谈病患或家属的问题。在医院,有些病患或家属会对着医护人员录影录音,会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情有可原的,但这也造成无辜的第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接下来,谈谈医病沟通。有些医生没有清楚在第一时间告知病患或家属积极治疗(开刀等)的风险,例如:开刀之后的后遗症最严重的情况、没有开刀最严重的情况。也可能医生认为有讲,但是病患或家属认为医生没有讲清楚,两者在沟通上出现认知的差异,这也造成日后很大的争议。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手术同意书有点沦为形式,这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们谈谈主题,医病关系日益紧张,这是事实。我认为,错的不是病患,也不是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可能是健保制度

这怎么说呢?我认为,有些人在浪费医疗资源,看诊次数太多,药拿太多。有些人看病拿药可能是看心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有些人也许认为,每个月缴健保费,不用白不用。只要有一些人在浪费医疗资源,势必一定排挤到一些真正有看病需求的人。医疗资源是固定的,不需要以及有需要看病的人全部挤进医院,当医护人员忙翻,各方面的问题便产生了。还有保险制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保险。住院一天动辄一千到三千元的保险津贴,试问:有没有可能,有些人是为了保险金而住院?如此一来,真正需要住院的人,是不是一床难求呢?另外,有没有可能,有些不肖药商正在利用我们的健保制度,医院和药商「携手合作」,药商用高于市价的钱,将大量的药卖给医院,医院也向健保局请领不实的健保费用呢?如果手术可以请领健保费用,那么,会不会有医生过度的积极治疗呢?举例来说,有一次,我的心脏有些不舒服,所以便去看医生,那家医院的医生当下就叫我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我很担心自己身体出了问题,本来想接受医生的建议。但是,如果要住院,实在是太突然了,况且隔天还要上班,临时请假非常不方便,当晚我便先回家休息。过几天,我到台大医院心脏科,医生让我背了一台仪器回家,告诉我24小时之后再交回医院,过几天看报告就可以了,我询问医生是否需要住院,医生回答我说,不需要的。而且背着仪器可以工作、作息皆可正常。隔一天,唯一的不方便就是,学生问东问西的,问我拔掉仪器会怎样之类的问题。所幸检查报告的数据一切是正常的。那一次医生没有开任何药给我,到现在,我很感谢台大医院的那位医生,由于他的专业判断,让我免受过多医疗之苦。

我想说的是,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制度立意也许良善,但或许需要一些机制,做到以下几点:1. 请宣传: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珍惜医疗资源。2. 请立法:医院在采购上必须资讯透明,利益回避。3. 请杜绝:让药商不要有机会从中牟利违者法办。4. 请做到:让真正有需要的人都有病床。杜绝浪费医疗资源、诈领保险金的可能。医病关系日益紧张,还有很多制度面的问题,包括病历是否要中文化、家属在调病历上遭遇的困难、医师药剂师分工、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的态度、医纠法上路之后的问题、医审会鉴定结果的问题……。制度再好,各路人马从中获利,输的还是每一个人。全民健保的制度,本身就是一大病灶。制度面、法律面没有解决,医病关系紧张仍然存在。

●作者张雅评,中央大学博士候选人。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

★图片为版权照片,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