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重重的匿踪微型飞弹突击艇

国防部参谋总部近期要求中科院研究国造60艘「微型飞弹突击艇」,此举媒体普遍不看好,甚至有国内媒体将其称为「21世纪震洋特攻队」。随着两岸的总体实力消长,早年中共建政时受限于国力,因此以「飞(弹)、潜(舰)」、快(艇)」作为建军策略,现在换中华民国受限于总体实力,改走中共早年的「飞、潜、快」策略,但匿踪微型飞弹突击艇这项政策,却连基本的逻辑恐都大有问题

首先,自海鸥飞弹快艇光华六号飞弹快艇,除了由雄风一型攻船飞弹提升为雄风二型攻船飞弹之外,最主要是汲取了海鸥级快艇吨位太小耐波性不足,五级海象无法出海的缺点,此外乘员舒适度不足,这种也可能一定程度影响战力。环顾世界各国的飞弹快艇,近年已经没有低于100吨的快艇,一般最小也是200吨起跳,光六快艇为186.5吨。因此开出45吨的规格又犯了「进一步退两步」的错误,亦即表面上此举可以迅速增强「不对称作战战力」,但实质上此举真的符合成本效益吗?海军过去就曾发生过将LCM机械登陆艇修改为更换LVT-P5两栖登陆战车引擎,航速快一倍,但因设计不良因此提升艇甚少使用,最后岸置的情况。这批突击艇如果造了却发生全年值勤时数偏低,难道届时审计部监察院不会调查?

至此可见这种「迷你飞弹突击艇」的定位是与光六完全重叠的,考量雄风三型攻船飞弹体积更大,康定巡防舰及光六快艇均无法安装,因此如果要增加快艇数量,就逻辑上应该要做「光六放大版」,而不是「光六撙节(cost reduction)成本版」。而「光六放大版」则又会出现与「沱江级飞弹巡逻舰」还剩多少差异的问题。然后海军多年来并未补齐「二代二级舰」的缺口,反而是把理应作为「打了就跑」,可利用渔港快速整补,而非长时间负责海上巡逻,本质上应属「大型飞弹快艇」的沱江级,装上拖曳阵声纳及鱼雷发射管,要求「巡逻舰」去担负「二级舰」的任务,如此岂非本末倒置?

第二,本次的构想似乎又突显了国军长年来「重视采购大型主战装备,轻忽升级(或称现代化)现有装备」的「习惯」。海军近期有编列预算升级基隆级飞弹驱逐舰电战系统及升级Mk 15方阵快砲,但是中科院研发的单管XTR-101及双联装XTR-102 20公厘「近程化自动防御系统」自102年航太展公开至今并未获得任何军方海巡订单。海军虽然在FACG-91号艇上安装XTR-102遥控机砲进行测试,但至今并未有确定编列预算采购的消息传出。这并非首例,在锦江级飞弹巡逻舰先前有海军在PGG-614鄱江军舰上加装「卫江威胁预警反制系统」,但至今其它同型舰也并未加装。更别提多年来屡次被媒体报导要升级海剑二防空飞弹的康定级飞弹巡防舰,年复一年继续使用不符合现代战场的海欉树防空飞弹。

第三,当初光六飞弹快艇仅采购三个中队30艘,海鸥飞弹快艇原为五个中队50艘,光六成军前原先传闻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海鸥快艇作为训练用途,但实际上光六成军并未保留海鸥快艇,并裁撤两个中队。现在国军整体人力均严重不足,不少的单位编现比(编制与现有人数的比例)不是勉强达到低标就是低于最低编现比,60艘「迷你飞弹突击艇」表示至少需要180人,试问「人从哪来」?若有人难道不应优先补齐各单位的人力缺口吗?

前海军副参谋长兰宁利将军曾在脸书指出,美军去年的多起撞船事故肇因「长期以来美海军的军官们置重点于『飞弹、战系网路资讯战、电战』,但却都不是合格的海员(Mariner)。而关于圣胡安潜舰事故,他表示「在我们只注重战斗系统与飞弹之风气下,最需高超船艺救难,随着船艺的被完全边缘化,而无人重视,更不要提潜舰救难了。潜舰的搜索与救难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能力,需要长期培养」。

本案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海军内部恐怕不会完全不知迷你飞弹突击艇有如此大的争议,问题就出在若是上层的政策指示不合理,国军是否有「科学体系」和「制度」可进行验证,并以科学佐证否决,而非在当共军以「科技兴军」时,国军仍然处于「官大学问大」的「人治」而不是依科学评估决策。尤其是如果这是来自执政党交办的政策,国防部是否有肩膀敢「向执政党说不」?当中共都因「功能单一」而将大批22型飞弹快艇退役时,国军却要造功能单一的迷你飞弹突击艇,这样是否有把多年因募兵制排挤的国防预算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