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素质差?张竞分析「中印边境冲突」 连开战时间都选错
▲中印双方在拉达克地区(Ladakh)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爆发激烈冲突。(图/路透)
中印边境冲突在短短一个月中,酿数十人死伤,双方关系日渐恶化,曾任海军中权军舰舰长的中华民国荣民张竞也对此发表看法。张竞认为,大部分的人都只关注在死伤人数的多寡,不过如果从兵力、时间等要素来分析,就可以发现在这场冲突中,印军的素质其实略嫌差劲。
张竞表示,多数媒体针对中印边境冲突一事,大多着眼于双方的死伤人数对比,不过若要看出谁的实力更为坚强,应该要以基本的战术来观之。军事行动可分为「突击」、「袭击」和「袭扰」作战,「突袭」会进行攻略并占领,「袭击」是进行实质性破坏,「袭扰」则是让对方产生心理性震撼,仅仅视情况破坏,而从印度投入的兵力来看,明显是「袭击」。
印度投入大量兵力,且并非将焦点置于造成心理威胁,而是有意实质破坏。不过从他们的行动模式来看,由于一次性将大量人力投入目标区、不懂得分遣兵力,加上没有在实际控制线附近先配置备援兵力待命,所以当情况对他们越来越不利时,也没有多余的「筹码」可以用。
▲张竞分析了中印边境冲突的双方实力。(图/张竞提供)
张竞也指出,从印军的指挥官和重要干部遭俘虏后,竟然没有任何有组织性的抵御和攻击,整个部队几乎可说是完全瓦解,所以死伤惨重也不令人意外。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张竞认为,印军的作战行动时间非常不佳,多数的军队会选择在夜间行动,趁着敌军体能和注意力最差之时,发动攻击,但印军却是在「午后黄昏」的时间点开战,随着天色越来越暗,战场状况也更难掌握,不利于撤逃、管控。
张竞还提到,印军还有一个明显的疏失,他们并没有考虑过战况发展,其中包含御寒装备不足、伙食不足导致的失温冻死,且兵力的年龄多数偏高,体力也较差。此外,战争多是在打后勤,但张竞在比较了中印双方后发现,共军伤员是用直升机护送,印军伤员则是以担架和车辆运送。
张竞表示,除了兵力、时间等要素,从共军的角度来看,他们释放了大量的低阶印军返回实际控制线是个聪明的行为,因为如果大量俘虏,不但会耗费许多人力,且还增加作业负荷,因此不如让这些人返回,借以让印军忙于善后,无力再发动攻击,同时也能让印方得知,共军手上仍留有重要干部。
▲张竞从兵力、时间等角度分析此次冲突。(图/张竞提供)
据《BBC中文网》报导,中印几十年来,时常在争议地区发生冲突,且双方多站在自身角度来相互指责。中国认为,这次的边境冲突是由印度所引起,随着中美情势日趋紧张,美方便趁着共军无暇两线作战之时,拉拢印度,印度也因此信心大增;另外,由于印度官方公布的疫情与死亡人数远低于实际情况,进而引发舆论,因此中国认为,当局正是透过战争来转移公众焦点。
在经济层面,中国还认为,印度的国防武器多是从国外采购,近年更是亚太国家的最大进口国,不过若是预算出现红字,加上没有迫切的国防需求,那可能将会被迫降低军费支出,因此印度才会制造边境冲突,同时也增加美国武器的采购;另又因印度疫情控制不佳,迫切需要资金,因此极力吸引国外投资,而川普更呼吁美国制造业撤出中国,并转移至印度,导致双方关系不佳。
▲印度边境部队(BSF)在通往拉达克的公路沿线检查站站岗。。(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印度则认为,边境冲突是由中国所挑起,因为对方的经济迅速发展,所以才会趁机到处扩张;又因疫情打击导致经济衰弱,所以中国便到处挑衅,这样一来就能模糊焦点,而印度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此外也有印度的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印度担任了WHO的主席,所以中方为了胁迫他们配合关于「台湾的立场」以及「疫情评估」的说词,所以就在边境制造纷争。针对这次冲突,印度各界多数主张应强力反击中方的侵略,更有不少人士发起抵制中国产品的运动。
至于欧美多国的观点则大多偏向印方,认为是中国的「强势」及「有意扩张」所致。另外,较为中立的人士则分析,由于中、印两大国都不希望被外界认为是较为「软弱」的一方,因此无论双方是否具有开战的意图,边境冲突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