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拍歪风牺牲真实生态故事 摄影爱好者:自然教我低调

生态摄影是等着鸟儿「靠近让人拍」,美感摆在最后一位,生物环境关系才是摄影爱好者最重视的。(图/吴志典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记者李依融/采访报导

人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直捣绿绣鸟巢,还剪光遮蔽枝叶,虽然拍摄的是大自然的景物,但却不是站在自然观察的角度的「生态摄影」。生态摄影爱好者吴志典非常不认同诱拍,他表示,自己会先掌握鸟儿习性,在现场地形掩蔽,安静等待最佳的画面出现,「我觉得,大自然教给我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低调。」

鸟类摄影中,越来越多人为了「好看」的照片,用各种方法「设计场景」。生态摄影作家永仁表示,曾经有志工捡到一只死去的日本树莺,做标本时发现肚子里是一根完整的针,让人非常心痛;也有人偷鸟巢来拍,拍完就随意弃置,整窝小鸟「就结束了」。

▼日本树莺的肚子里发现珠针,怀疑是钉面包虫诱拍让鸟儿误食。(图/翻摄自自然摄影中心)

除此之外,「慢性杀鸟」也让人担忧,张永仁提到,有些人会故意喂食鸟类,让鸟儿聚集以便拍照,然而这样的方式不但改变生物的摄食习惯,也让牠们降低对天敌警觉心、避敌能力减弱,造成长远的伤害。他认为,生态摄影应该以自然为本,出发点是「生态观察」,而非沙龙、人像照等模式只求「好看」。

张永仁说,目前台湾没有针对人为生态摆拍制订法律,除非是对保育动物,或是在国家公园保护区,才会受到责罚,「但是一定要有人被绳之以法,这样的事情才会减少」。他说,许多人游走在灰色地带,仗着无法可管,还明目张胆地带队拍摄,「向政府单位申诉,最多也只是设立牌『禁止惊扰动物』,根本没有帮助」。

▲上图被怀疑是把鸟巢树枝剪下插在别的树上,因为树枝明显不同。(图/投诉者提供/翻摄自脸书

▼下图是等待绿绣眼靠近,伺机拍下的作品。(图/吴志典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从事生态观察的摄影爱好者吴志典也分享,真正的「生态摄影」是用照片来说环境和动物的故事。他分享,自己喜欢独自或与两三名好友林道散步找鸟,「相较于一群人呼朋引伴地拍鸟,我更喜欢低调在森林里找鸟,因为这样更容易发现,也不会惊动牠们」。吴志典找到鸟群后,会先静静地观察牠们的活动范围和移动方向,利用地形遮蔽,「等牠们靠过来让我拍」。

生态摄影应该要考虑动物的习性,吴志典提到,有些鸟很怕人,不容易拍,所以自己会事前做足功课,在决定拍摄策略,也可能需要搭起伪装帐「长期抗战」。不过他也说,这些等待的时间可以顺便观察周遭环境的脉动,「耳朵就是最好用的器官了!」

▲在竹林偶遇蓝腹鹇,虽然照片中有许多枝叶遮蔽,但这才是大自然给的惊喜。(图/吴志典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生态摄影者也不是出动就一定有收获,但是吴志典很少有「杠龟」的心情,因为对他来说,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鱼蛙虫兽都是最好的题材,他在乎的是「与自然的灵性交流」,让自己在山水间充饱电,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到工作岗位

对于喜欢生态摄影的人来说,好照片值得等待,所以拍到喜欢的照片时更有令人激动的满足感。吴志典说,用画面传达物种与环境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有故事、能感动人,美感则是摆在最后,对他来说,「只要是能唤起那次出游时的美好回忆,都是让我最爱的照片,不管看多少次,都能浮现当下兴奋、激动、满足的心情。」

▼吴志典曾在台中石冈水坝拍下濒危鸟类唐秋沙,他分享,「大概像是看偶像演唱会般激动,兴奋地手一直抖,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以免照片糊掉」。(图/吴志典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许多不了解摄影的人看到「美丽的照片」就觉得赞叹,却不知道背后可能有多大的牺牲。张永仁以「教你破解『不自然』生态美图为题发表文章,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到这一点,让这种「伪自然」美照逐渐消失,用尊重、珍惜来回馈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真正的故事」。

▼「鸟类诱拍事件簿」中纪录许多残忍的美照真相,但这只是有被发现的部分的案例。点我看大图(图/生态摄影爱好者李璟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