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大数据》作者麦尔荀伯格解析网路社群隐私危机

文/林士蕙

一个想当老师的美国单亲妈妈史黛西.史奈德(Stacy Snyder),因为在网路上分享她戴着「醉海盗」帽子喝饮料的照片,被她实习学校的老师发现,认为这是在鼓励学生喝酒玩乐,有失教育者风范,不愿发实习证书给她。

原来,一时好玩分享在网上的照片,伤害竟这么大!

没错,愈来愈泛滥的网路社群分享,已成为抹灭不去的个人隐私危机。这也是全球数据专家麦尔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新书《大数据:隐私篇》(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探讨的关键议题

现任英国牛津大学网路研究所教授的他,是大数据领域知名权威,担任过微软、世界经济论坛等组织顾问,著作《大数据》(Big Data)一书在全球热销。2014年,他接受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邀请来台演讲,带动全台湾的大数据学习热潮!

删不掉的资讯 造成许多伤害

今年他将在9月再度访台,新书《大数据:隐私篇》则解析大数据的隐私危机与商机

麦尔荀伯格直言,自从脸书等诞生后,全球人盲目拥抱网路社群文化,却不知资讯泛滥的黑暗面大家忽略了,所有曾上网的资讯完全是删不掉的,已造成愈来愈多不必要的伤害。

例如原本朋友小圈圈言论,因为网路传播力大,就会酿成大事件,像日前台湾女艺人杨又颖,因忍受不了社群留言对她质疑而轻生,欧美早有类似案例。

麦尔荀伯格主张,这些网路分享讯息,应该设定到期日就自动删除,各国政府更该扮演积极监管角色,要求脸书、Google等负起企业社会责任,不能等造成伤害再来追究。

对于大数据新趋势,他还有哪些第一手观察?以下是专访精华内容:

网路隐私的新工具将成显学

《远见》问(以下简称问):你从2011年就开始探讨社群资讯背后的隐私问题,为什么这么早就发现这问题?

麦尔荀伯格答(以下简称答):我不知自己是不是第一个提起这议题,但我的确是全球第一个以此写书的。早在2011年,脸书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新奇玩意,大家只会想拥抱新趋势,认为讯息分享很棒,而不会思考背后衍生的问题。

可能我本身是做网路创业起家,早从1980年代就开始研究网路,特别是资讯安全的顾虑,比起别人少了一点新奇感,会务实想背后的问题,因此比较能理解到资讯太多将带来的黑暗面。

也因此,三到五年前,我决定把可预见的危机写下来。没想到,如今慎防网路隐私的新工具会成为显学,像是Snapchat,这种看完讯息就自动删除的新型网路简讯平台,深深受到欧美青少年喜爱。

我在牛津的学生们,现在都只会在脸书上毕业典礼这种大事情,私下言论则在Snapchat上传递就好。如果当年很多人认同我,去开发Snapchat,现在就会拥有一间矽谷创投估计价值高达150亿美元的新公司

大数据是商机 但仍须设限制

问:这本新书提到不少大数据潜在的问题,像是一个病人的病历纪录,会被医生间角度不同的诊断意见给误导。若医院用大数据来分析病历做研究,会不会分析成果也出现问题?

答:大数据有大商机,但也有黑暗面。正因为能储存的资讯太多了,一个人的生病历程会有非常多解释版本,该怎么解读与取舍,考验分析人士的智慧。

我觉得目前最好的方法,是设下清楚的限制,哪些是大数据分析现阶段做得到的?哪些还不行?不要被误导。

如亚马逊网站的选书建议,是根据用户买书纪录去推荐的,实际上你未必只想买曾买过的书种。因此,就要了解它的精确性,只能用在销售推荐等较无害的地方。

问:所以你还是鼓励医院多做大数据研究?

答:当然!医院应该继续做,才有办法推动大数据改善社会。只是现阶段还不能奢想光用电脑随意分析,就得到完美的治病解答。我对医院的建议是,要设下限制,不要滥用。

社群媒体应负企业社会责任

问:书中不少篇幅讨论网路隐私讯息泛滥,对于个人平常生活的影响。其实网路讯息泛滥也会引起网路霸凌。谈谈你的看法?

答:网路霸凌在全世界都是很重要的议题,但霸凌是个相当严重的指控,不能随意下论断。

我想先厘清一点,如果有人在网上霸凌别人,是因为写了关于某人不实的消息,这是诽谤,基本上已有法律规范。同时,有人在脸书上刊登不实消息,即便是匿名,受害人权利提出要求,请脸书把犯法的人找出来,这也在许多国家的法律有保障。

但是比较难被法律规范的是,有人霸凌别人并没造假,但却说出别人不想公开的事实,例如指出某人是没出柜的同志,或他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隐疾等,那就是侵犯隐私了,这些讯息放在网路上不删除,让全世界人们都可以搜寻到,势必会对这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写书,就是希望针对这一点提起改革,这些人应该有权利要求删除留言,即便是真实的。

问:现在青少年间社群分享已是普遍现象,想禁止也禁止不了。但如何在拥抱社群与过度分享隐私资讯间,取得平衡点?答:选择对的工具很重要,脸书、Google这类大平台的社群工具,尽量只公布没什么争议的讯息,例如生日等;至于一些私人间的话题,或派对玩乐照片,我建议分类放在Snapchat这种可以看完就自动删除的讯息平台。

但是,不应该光要求青少年,政府也该要求网路公司主动删除,毕竟,脸书这些公司,都靠大数据在赚大钱,要负起该负的企业社会责任。

维护隐私,也可以是商机

问:这几年台湾公部门积极拥抱资料开放(Open Data)潮流,逐渐把资料公开在网路上。这未必是坏事,但也有可能因资料公开在网上,侵犯民众隐私?

答:现在已有很多软体可快速清除资料库中的姓名、地址等个人资讯了,像是英国伦敦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民众只要刷信用卡设虚拟开启钥匙,就能使用,这些民众的自行车租借行为分析,当地政府也会公开提供给企业做大数据分析。

但是,相关单位在提供资料前,会用软体清除掉姓名等个人资讯,以免造成困扰。我要强调的是,隐私流出可能是危机,但是懂得改善危机的人,就会创造新商机,企业与政府应该多朝这方面去想。

问:网路隐私议题在各国讨论非常热门,去年欧盟最高法院裁决,公民有权利行使被遗忘权,可要求Google等网路平台,把网上过时或不适当的个人讯息移除。你看法如何?答:我听到这裁决是开心的,但的确不算理想。欧盟最高法院的裁决,表示法界人士已注意到网路隐私问题的严重性展开讨论了。不过,很多事情没办法光靠法律改变,一个平常人要和网路大企业打官司,需要花时间与金钱,大部分人没力气去做。

我最希望的是,未来每个网路资讯都要有到期日,到时间就自动删除,不需要有人已经遭受伤害、开始抗议才能移除。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7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7月号: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