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散步,无关吃喝,只关情怀

因为“吃”的流行,觅食也成为旅行的意义。潮汕在这两年被捧为“美食的故乡”,特为去吃火锅、小吃的不少。其实汕头是相当好的悠闲散步地,符合我心目中有趣的南方小城市标准:半新不旧、城市自有生意门道,不太重视旅游业、还没完全把好东西糟蹋光、游客少。且有标准化的酒店,又吃得好,民间社会氛围也十分有趣。潮州就是反面教材:纯然假古董的仿旧一条街满大街一模一样的劣质豆干、蜂拥而来的一万个三轮车夫,还有一群群老年旅游团

南方小城的骑楼。本文图均为 阿冬

“小公园”是汕头市区的好散步处。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商业中心。汕头1860年开埠,西人、日人与华侨给这座城市带来许多异域风情。小公园以重建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围绕着许多殖民地风格的西式建筑,小街区甚至有点法国风情。非常可惜的是当我在今年4月造访时,小公园地区正在大修,到处是脚手架和拆到只剩一层墙的大楼。沿街有工人来往工作,转至后面,是胡乱拆了一些的小楼,旁边还有勉强支撑的商家,无精打采地卖着五金零件、衬衫线头。周围废弃的楼内,葱葱郁郁长出许多植物,有一种在热带城市废墟漫游之感。再转至较深的巷子,却是鲜活的市民生活:一整条街的温州皮鞋店,大概因为自知做不长了,许多商家打出五元甩卖的标语。另一条巷子里则隐藏着一个小菜场,旁边是无数小吃店

手持张新民老师《潮汕味道》来这里觅食的人恐怕要失望。许多从前开在骑楼的摊子都已搬走。只有未拆的大楼立柱上,表明这里曾出售美味的蚝烙。

曾经的摊子已经拆走,只余标语。

南生百货大楼于20世纪30年代建成时,拥有两个汕头之最:一是比此前的汕头第一高楼胡文虎大楼还高两层;二是汕头第一栋装电梯的大楼。大楼三四层为餐饮,五六层为旅馆,即当时汕头“四大旅社”之一的中央酒楼,一晚住宿费等于普通人一个月工资,真真销金窟,因此当地有“中央酒楼好猫腻”的民谣

南生百货大楼

汕头的老建筑都有很美丽的装饰图案,但最迷人的是长久以来的使用痕迹。例如南生百货大楼那显然于1949年后加上的红星。想象1980年代,这座国营百货大楼的生意大概相当热闹。有一间装饰花纹做成孔雀形状的“锦绣棉布商店”,前门面已经全部敲光,内里却只胡乱拆了一些,敞开大门展示时光穿越的场景,甚至还能看到一条条钢丝线——棉布店飞发票用的。

锦绣棉布商店

小公园未拆前,想必是生活气息极浓郁,游客也不多的地方。重建后只怕一切都只剩“假”,也会出现长沙臭豆腐和轰炸大鱿鱼。周围几条小路有点迷惑人,走来走去会发现:咦?怎么又绕回来了?不过在这样的地方旅行并不求看景点,也没有什么景点看。

在不太喜欢的潮州,只有走到西马路时,才有这样的好感。这是一条离开元寺不远的小马路,大部分小铺子关张了,剩下的经营着看起来神秘的产业:婚嫁的红袄裙和腰桶一类不明所以的东西。许多铺子高挂着的招牌上,还写着外地人完全无法理解的词语:出花园、办外甥。想象几百年前的人,长途跋涉来到岭外之地,看到许多奇异风俗,一瞬间大约也会有一种蛮荒感。回来后查到这是本地的两种风俗:潮州人认为女孩在15岁前仿佛住在花园里,由花园神看顾,成年仪式便是“出花园”;而男孩子的成年式,舅舅要来送礼,是为“办外甥”。有几个中老年妇女陪着一个年轻女孩来置办嫁裙,大家汗流浃背坐在店门口的小板凳上,检查店主拿出的一件件大红衣裙。TVB的电视剧里,潮州人家庭规矩最大最传统,在潮州,“传统”仍是日常。

潮州传统店铺

宗教在这个地方也是日常。粿面店里供奉着土地神,一对蜡烛摆在地上,供红糖柑子、馒头与旺旺牛奶糖。社区的小转角,搭小棚子供“天公”,整洁自治。老妈宫戏台刚整修过,油漆味尚未散去,大银幕全天候播放王家卫风味的汕头纪录片。对面的老妈宫却是低矮窄小的一间,堆满了信众捐献的一箱箱白饼干。旁边是更小的一间,供着本地的“龙尾公”,却和关二爷合祀。

从小公园走到外马路,很快就能看到海。一整条海堤都是新建,大概是本地群众日常休息锻炼处。去的时候,正是暮春,天气不冷不热,恰好没有太阳,吹风远眺,舒服到不愿回去,可以一直走,都不觉得累。最佳奖励是,走到半途发现马路对面是国家跳水队训练基地,于是,免费欣赏半日优美跳水练习,是旅行最大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