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供应链 交给最危险的台湾?
(图/Google地图)
美中贸易战、新冠疫情大流行,迫使全球产业供应链重组。全球供应链的大变革,究竟会给世界产业地图带来什么样的新面貌?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近日,贸协和美国在台协会合作出版《供应链重组的领航图》一书,书中列举未来世界8大市场和区域制造中心分布,分别是:北美(世界消费市场核心、科技产业);欧洲(数位经济、绿色产业);中东(制造业、服务业、搭桥欧亚非);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科技自主);拉美(矿产);非洲(工业欧美供应链);南亚(世界制造2.0);东南亚(世界工厂热门区、各国分工);至于台湾,则将扮演供应链关键的整合者与管理者。
《领航图》描绘的图景,摆脱不了「美国自我中心,台湾紧紧追随」的窠臼,对台湾在全球供应链所扮演的角色也过分乐观,能否「领航」台湾和台湾的企业走向疫后新世界,恐大有问题。
供应链的移转和重组绝非易事。中美贸易战延烧迄今,美国低估了世界500大在中国消费市场的黏着度,低估了中国寻求摆脱对他国技术依赖的决心,低估了中国的优质劳工素质,也没有看见中国消费者接纳创新的胃纳。要想锯断红色供应链非一蹴可及。另方面,红色供应链转移的目标市场,如东南亚、中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基础建设、劳工素质滞后,而政局不稳、政府治理能力偏低更是供应链移转的致命伤。缅甸军事政变导致政局不安、印度疫情失控、墨西哥捷运高架桥崩塌、非洲各国军阀割据问题,都很难让人相信上述地区能取代大陆成为世界制造业2.0,或搭桥欧、亚、非。
台湾呢?真的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吗?真的可以扮演全球供应链关键的整合者与管理者吗?未必如此。
问题一,缺电、缺水的台湾如何持续有效支应高耗能的晶圆代工、钢铁、水泥、石化、医疗、电动汽车等战略产业?
问题二,今年6月欧盟将对外公告,2023年起开征碳关税来控制进口货品的碳足迹,第一阶段碳关税就是针对高耗能产品。
问题三,台湾能源96%依赖进口,未来能源进出口势将开征碳税,台湾高耗能产业将被剥两次皮。更大风险还在于,能源断、电即断,供应链也断。
问题四,台湾迄今没有减碳政策,碳关税一旦开征,台湾晶圆及电子等产业可能被迫前往终端消费国设厂,形同掏空。
问题五,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大陆市场取消对台让利。届时,台湾还能扮演供应链整合与管理角色吗?
问题六,碳关税最终将纳入轻工业以及农林渔牧产业。各国轻工业及农林渔牧产品是将朝自给自足目标转进。轻工业和农林渔牧产品,出口受限,进口加征碳关税,富者才消费得起。贫富差距及生活素质差距将越形扩大。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经济学人》将台湾列为地表上最危险的地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试问,哪个国家和企业敢将供应链的整合和管理,交给这么危险的台湾?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