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在菱里」 水雉是菱角生态地景的一环

▲「菱角鸟」大调查,2019年则大幅增加至1741只,一块菱角田里300多只水雉,壮观景象显示水雉已是菱角生态地景里最美的景观。(图/记者林悦翻摄,下同)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菱角鸟」大调查至今年已是第5年,水雉数量自2016年破千后,数量都维持在1000只以上,但在2018年水雉数量较前1年少186只,而2019年则大幅增加至1741只,一块菱角田里300多只水雉,壮观景象让参与调查的鸟友感到兴奋,显示水雉已是菱角生态地景里最美的景观。

台南市官田水雉生态教育园区主任李文珍指出,美丽羽色与修长的身影让水雉有「凌波仙子」的美称,在台湾水雉主要栖息在菱角田,因此水雉又被称为「菱角鸟」。夏季4至9月是水雉的繁殖期,当时序来到冬季,水雉雏鸟已纷纷长成幼鸟,而成鸟也换下鲜艳的外衣,此时的水雉不像夏季有明显的领域性,而是成群田间移动觅食。

台南是水雉主要的分布区域,为了想了解繁殖季及繁殖季过后水雉族群数量,分别在夏季及冬季进行台南的水雉调查。2015年开始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研议,将台南地区冬季水雉调查发展为公民科学的调查方式,固定在12月的第一个礼拜天上午进行水雉调查。借此了解水雉的数量及分布,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冬季菱角枯萎时,水雉会在哪些环境栖息。

今年的菱角鸟大调查于12月1日进行,在台南市分46里56分区进行,共有79人,共31组调查员共同参与。日出后调查员分别至各可能有水雉的区域进行调查,中午11时前结束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回传至水雉园区,统计出当年度水雉的整体数量。

屏东鸟会鸟友吴正文夺得第1位回报,且是水雉数量做多的区域,他说:「我共有两块调查区域,一块7只,相邻的另一块则是324只。」这也显示了水雉是菱角生态地景的一环,两者息息相关。

调查员有中华台北、彰化、嘉义、台南、屏东鸟会的鸟友们,与来自嘉大、成大、南大的生态社团研究室成员,也有园区的志工与一直关注并协助调查的伙伴们。因为大家参与,使得菱角鸟大调查可以顺利完成。除了长期参与调查的老鸟调查员们,今年也有对水雉调查有兴趣的伙伴加入,以老鸟带新鸟的方式,展现了菱角鸟大调查公民参与的性质,也希望透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加入鸟类调查的行列

今年官田区调查到1466只,历年调查里官田区一直是水雉分布最多的区域,每年调查都有8成以上的水雉是在官田被记录。新营、盐水六甲麻豆、下营、柳营归仁也是持续都有水雉记录的区域,特别是归仁菱角田栖息的水雉,从往年是个位数,上升到29只,让同是长荣大学教授,且长年记录归仁水雉族群的小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水雉出现的环境,仍以菱角田为主。菱角一般收成到11、12月,采收到后期菱角植株会逐渐枯萎,水位也较低,这样的环境吸引水雉到菱田找寻水生昆虫螺类等食物。除了菱角田,刚刚插秧的水稻田、废弃鱼塭、沟渠等有水的环境都可能发现水雉的踪影

台南鸟会潘致远理事长,特别呼吁大家好好珍惜这特殊的菱角产业地景与水雉形成的生态地景,他说:「每年水雉大调查,来自全国各地鸟友齐聚一堂努力地将一只只水雉找出来,从20多年前不到50只,到现在有1700只以上,这需要靠着一块块优良的农地,加上菱角产业才能达成,目前有业者在非菱角田说服农友种上光电板,或许没有占用菱角田,但无形中将冲击水雉的生态。种上光电板将无法再种植菱角,容易造成栖地脆裂与零碎化,将影响水雉的生存,这需要我们政府单位好好思考与审慎评估」。

1日调查员们也在田间看到红冠水鸡、田鹬、鹰斑鹬、大白鹭与中白鹭等鸟类,显见除了水雉,农田也是许多生物栖息及觅食的环境,农田湿地提供了很好的生态服务,拥有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冬季的水田是很多冬候鸟选择停留的地点与过境迁移的中继站,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希望在这个调查活动中呼吁大家能多关注农田湿地的环境变迁,农田生态系维持农耕的面积,给这些来到台湾的贵客与原本就生活在此的生物保留多样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