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访今云林行 骑一张平原地图

Google地图上找不到,外地客罕知的建国眷村联外林道,两旁浓密的树荫如同大伞一样挡住炙热烈阳,为骑乘带来一丝清凉。(图/庄坤儒提供)

云林县是台湾农业第一大县,这块土地的文化在相邻着大片农田的「镇」上发迹、流传、聚集。踩踏双轮,从田间骑进小镇,由小镇再绕回田埂,沿着溪水支流而行,这里没有都市巷道骑行的匆忙,没有地势忽高忽低的剧变。云林带给自行车友的,是新鲜叶菜混合土壤的气息,以及100多处值得一探的文史资产

沿台17线往三条仑海清宫的方向前进,循着竖立在海边的数座巨型三叶片风车,找到了被绵密树林包围的黑森林自行车道,这里是往成龙湿地的起点。吹动巨大风车的海风,捎来云林平原上难得一闻的海洋咸味,阳光从林间照下,偶尔加速,追逐白色风车扇叶那尖尖的影子,别有乐趣。

失落的耕田,重生的湿地

骑到湿地入口,我们将自行车停在名为「海螺」的装置艺术旁,缓慢沿着深入湿地的木栈道步行。浑圆的夕阳,倒映在这广达50公顷的湿地水面上,风吹皱了波纹,在地景艺术品间留下光影摇曳的痕迹。来此吃鱼捉虾、悠游草丛间的黑燕腹鸥、大白鹭、赤颈鸭和滨鹬等水鸟,在黄昏下逆着光展翅而飞、群起鸣叫,让人忘记身旁不远处就是连结其他大城市的快速道路

这块成功从恶地转型为宝地的成龙湿地,许久以前原是耕作的农田,却因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加上台风引发海水倒灌,最终耕民弃地迁移。经过社区居民努力复育,邀请艺术家在此设置与环境共生的作品,最终将一片「桑田」变「沧海」,成了各类鱼虾螃蟹、湿地植物和水鸟们的最佳孕育地之一。

我们选择入夜时骑访庄严气派的北港朝天宫。宫外悬挂着一整条街的古典桃红灯笼,仿佛将光芒沿路引进宫内。这座超过300年的古迹庙宇,经由人称「光的顽童」灯光艺术家周炼为之设计光线动向,透过300颗灯泡,让夜晚里每尊神像神情灵动,典雅彩绘的飞檐殿宇、梁柱匾额、古朴炉鼎和水墨壁画,当真无一处不美。

居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让原先超抽地下水而坍陷的成龙湿地,成为水鸟和湿地植物保育的宝地。(图/庄坤儒提供)

宗教而兴,因农作而盛

白天的北港文化中心外型优雅,透过收藏的宗教古物,得窥以朝天宫为核心所产生的各种仪式、习俗、古迹和文资。步上二楼,中华龙凤狮文化运动总会理事长暨总教练吴登兴,整理着首件列入登记的祭吊用古物「吊丧旗」,它出自于保存超过500件古物的北港阵头曲馆古迹「集雅轩」。吴登兴解释:「这种旗子,是以前当地重要人物或仕绅过世办丧礼时,才会拿出来挂在灵堂上,代表一种体面。」

吴登兴还收藏着一本手掌大小的北港朝天宫「签诗解」,由当时日本的日日新报社于明治44年(1911年)发行。泛黄到半透光的纸张,写满了签诗古解。「百年前的人们到朝天宫求签后,就是靠这本解签。」从狮头制作和保存开始,吴登兴十多年来为北港无形文物资产的留存而积极奔走,他说:「在云林还没设县前,这里的人都是『台南人』。独立设县后,云林人发现因宗教而留下来的丰富文献与古物,保存它们就是保存云林的古今文化。」

午前我们骑上155再转153县道,到达元长、褒忠一带大片蒜田。种蒜传了三代,至今超过50年,遇过风灾、虫祸、淹水,还挺过了全球气候剧变的张夏铭说:「台湾蒜的味道,跟进口蒜完全不同,因为从采收方式开始就不一样。」

张夏铭的儿子张谷榕从小就跟农耕打交道,大学毕业后回乡接手家中农地十多年。他剥开新采收的蒜头解释:「台湾蒜是种很娇贵的作物,从种植到采收整段期间,不只看天看地还看温度。」虽然生长条件很挑剔,但云林「什么条件都刚刚好」,因此这里台湾蒜产量占全台七成以上,它的口感独特,闻起来香气馥郁,生吃辛辣爽口,风干后制成的黑蒜头,浓缩了营养精华,少了辛辣感,吃起来如蜜饯般美味。

超过300年的国定古迹北港朝天宫,香火鼎盛;入夜后仍旧人声鼎沸,建筑在灯光下更加气宇轩昂。(图/庄坤儒提供)

炙热阳光下的神隐村落

从160县道穿过元长乡,转接145县道后,我们在一个小岔口发现了一条甚少外地客知的「虎尾河堤道路」。骑上去后沿途景色极美,风刚刚好,阳光温暖,溪水潺潺,阳光下闪亮的虎尾溪伴随着自行车。往建国眷村而去的骑程不算远,也并不难找,因为最初因虎尾糖厂而生的群聚型村落,大多沿着虎尾溪而建。骑行到一半,忽然凉风习习,浓荫扑面,骑车时若毫无遮挡便会被晒得发昏的云林烈阳,竟然只有少许透过树间落在地上。这条没有名字,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林道,是眷村主要的联外道路,两旁成排的大树气宇轩昂,树姿挺拔,成了这次绘制旅「图」中的惊喜。

骑过林道后映入眼帘的建国眷村让人惊叹。这是一处还在分区修复的农村型眷村,修复好的部份就再活化利用为开放型的新场域。很多人来此打桌球、看展览、喝咖啡或逛书店。多年研究虎尾眷村文史的文化保温瓶创办人李依倪带着我们走访:「这里最早期确实是农田和农舍,日治时代就因此处大树遍布,由空中俯瞰会以为只是农村,十分隐蔽,因此日本军方在附近设了训练用机场,并将神风特攻队空军培训基地定在这里。」

属于空军基地的建国眷村占地广大,一路走过好几处长条型的标准日式飞行员宿舍,李依倪将每栋宿舍旁都配有的龟型防空洞指给我们看,「来到台湾后的国民政府,因为附近机场之便,就让空军带着军眷入驻此地,并依照生活需要将原来的日式兵舍扩建,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中日混搭』眷村。」李依倪笑着道出建国眷村最为迷人的特点。「完全修复后的建国眷村会很美,你们一定还要再来看看!」

百年前的北港朝天宫专用签诗解印刷版,珍贵无比,现今也仅找到这一本,还是吴登兴无意间发现而买下的宝物。(图/庄坤儒提供)

讲一段百年老故事

建国眷村附近便是云林故事馆,其建筑的前身是县定古迹虎尾郡守官邸。连任两届的前云林县文化处长刘铨芝,在我们踏进云林故事馆时,正和故事人协会创办者暨馆长唐丽芳品茶聊天。「透过云林故事馆,鼓舞老中青幼各代的云林人,以手绘图和文字留下记忆中的云林点滴,最后做成绘本出版,还举办全台讲故事活动。」刘铨芝介绍着:「唐老师的故事馆就是云林老建筑再活化的最佳典范。」

近15年来,云林各地不断提出申请保存文化古迹古物,并致力于老建筑在不破坏原设计的情况下,进行活化再利用,与各镇居民产生新的文化交流与生活联系。「斜对角的合同厅舍,日据时代时是集结镇公所、消防队和警察局的设施,现在走进去则充满了书香和咖啡香。这就是将文化资产保存后再利用体现的价值。」刘铨芝解释,当初为了保留合同厅舍的原貌而伤透脑筋,没想到诚品前董事长吴清友与星巴克携手进驻,以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前提下,打造了在超过80年历史的老建筑里买书、看书、品咖啡的独特文化风貌,每日吸引了大量人群来访。「加上虎尾本来就有的布袋戏文化和全台仅存的糖厂五分车,再结合附近许多同时代的老建筑,活用成食堂、民宿和独立书店等,虎尾现在已经是云林的文化重镇之一。」刘铨芝露出满足的笑容说道。

骑进附近小巷,就能看见刘铨芝说的独立书屋「虎尾厝沙龙」那栋和洋结合的「兴亚帝冠式」美丽建筑。屋檐呈现中国风貌与东方雕塑,窗棂属于阿拉伯式圆拱,屋顶则采取唐朝建筑的尖顶,犹如戴上帝冠故有此称呼。沙龙走廊上,一排排书架上全都是沙龙主人王丽萍亲自挑选的书籍,这里也是她举办文化讲座的地方,以包容与开放见称。

王丽萍爱书、爱阅读,关心云林在地文化发展,期望促进人们主动思考,谈起近期印象深刻的文化讲座,她说道:「张素玢的新作《浊水溪三百年》的首场新书发表会就在沙龙里,当时吸引了对浊水溪很有感情的各类族群相聚在此;2018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因希望让年轻人爱上文学,企划『阅读文学家早餐』主题,现场煮出受邀文学家们记忆里的早餐,让参与者透过味觉享受文学。」

建国眷村原身是日军神风特攻队的训练基地,有着日军宿舍的方正建筑,国民政府迁台后空军以此改建为眷村,成了如今特殊「中日混搭」外型。(图/庄坤儒提供)

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还未到傍晚,我们沿着145县道骑行,远远瞧见平坦的农田间出现了银色圆拱型的温室,立刻转向田间小路前去探访。热情的廖瑞生是采用温室种植叶菜的「华兴有机农场」主人,也是西螺蔬菜产销班47班的班长。在有机蔬菜不成熟的时代,廖瑞生带着全班不放弃地研究有机蔬菜的种植,甚至在自家仓库上方建了一间农药检测所,每批叶菜都随机抽样检测农药,提交报告给政府。问他原因,廖瑞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云林人,热爱云林的一切。若不研究出有机种植方式,而使用有毒农药的话,土壤怎么办?水源怎么办?我的故乡怎么办?」

廖瑞生的坚持有了回报,他与47班合作的有机农场获选为六都的中小学营养午餐供应商,「我每天都会去跟叶菜们聊天讲话,关心它们生长的情况,如果阳光太强,我还会帮它们拉开头顶的黑纱布。这是真正用爱种出来的蔬菜,就是希望人们都能吃得健康。」

转动双轮,西螺是我们最后逗留的地方,这里被称作「酱油的故乡」。据说西螺人返乡后回来,要是没带回酱油为礼,还会受到责备,但对于这种「责备」,西螺人是感到骄傲的,因为西螺酱油就是这么棒。

吸引我们前往的是从阿公开始相传三代以来,仍坚持以人力手工柴烧的酱油老字号「御鼎兴」。世代更迭,当初努力埋头研究做出正统醇厚酱油滋味的父亲,在这几年交棒给第三代的谢宜澂和谢宜哲两兄弟。带着对酱油的爱,两人联手开辟新路,发展「酱油美学」,将「御鼎兴」推向国际,前进纽约;他们更透过创意料理与共餐分享的概念,向人们实际展现「御鼎兴」酱油搭配不同食材后能呈现的多样风味。

我们才刚立好脚架,便瞧见兄弟俩正在院里掀开某个瓮盖,这时附近的蜜蜂居然放弃花丛,闻「香」而来,在瓮口徘徊。谢宜哲笑着说:「每当开瓮的时候,经常如此。」眼前满满一院子的古老大瓮,分为「干式熟成」和「半水熟成」两种酿造方式,而多少比例、怎么混合是两兄弟熟练于心的家传秘诀。谢宜澂在窑灶里燃起柴火,用经验判断温度的控制,接着稳稳地搅动超过一人高、两手才能握住的大铁勺,随着酱汁的升温,当真是飘香千万里。

酱油浓郁的香气,沿途伴随我们离开,为这趟云林旅程画下了完美句点。这趟靠着一辆自行车,沿着农业田埂和文化轨迹,像一支彩绘的笔,在平原间自在惬意地绘出一张云林的美丽地图,收藏农业之乡的朴实、文史、人情和滋味。

本文作者:刘亭均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05》)

《台湾光华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