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鹿乡 双阳鹿产业助民脱贫

鹿主题装置艺术。(记者蓝孝威摄)

店家向顾客介绍鹿茸。(记者蓝孝威摄)

鹿全身上下都是宝,「鹿鞭」作为中药,自古以来被视为有壮阳效果。(记者蓝孝威摄)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梅花鹿人工养殖场。(记者蓝孝威摄)

鹿茸被割取后,伤口结痂的雄鹿。(记者蓝孝威摄)

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的梅花鹿生性胆小,看到人都会立刻躲开。(记者蓝孝威摄)

全世界最早圈养鹿的地方在长春市双阳区,清代时为皇家狩猎园林,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95年大陆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梅花鹿之乡」。截至目前,双阳区鹿养殖达28万只,养鹿农户1.3万多户,年产新鲜鹿茸450多吨,鹿产品交易量达到6500吨。由于经济价值高,协助许多民众脱贫,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5千多元(人民币,下同)。

鹿乡科研人员精心培育「双阳梅花鹿」,体态匀称适中,鹿茸具有:枝头肥大、质地嫩、茸形完美、色泽鲜艳和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点,「双阳型梅花鹿」育种获大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世界唯一的人工培育的定型品种。本来梅花鹿属于野生保育动物,现在视同家畜,可以人工饲养。

全身是宝 鹿茸最具价值

既然养鹿是双阳区传统产业,双阳区旅游局局长李冰2016年调任鹿乡镇党委书记后,提出了建设「魅力鹿乡」的发展蓝图。截至2019年末,鹿乡镇全镇的鹿养殖数量达到14万只,占全大陆六分之一,比2018年增长7.14%,相比2016年更增加一倍。

「养鹿不是很难,但鹿的习性胆小,不易接近。不像牛、羊生病时会让兽医走到跟前、乖乖接受检查,因此不好诊断,全得靠饲养员仔细观察」,梅花鹿养殖场场长宝玉表示,「鹿的全身上下都是宝,从鹿茸、鹿肉鹿皮、鹿血、鹿心、鹿鞭等都可进一步做食品加工,其中以滋补养生的鹿茸最具经济价值。」

一头雄鹿每年可采收鹿茸1至2次。每年采1次者,约在7月下旬。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至50天采第一次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采第二次茸。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作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

投资期较长 2年始回本

桂宝玉表示,养一头鹿,每年的收益在5000至8000元之间,其中包含养殖成本2500元。由于当地养鹿是扶贫方式之一,该养殖场辐射带动当地100多家农户加入养殖,「但是要等上2年、能够开始收割鹿茸后才能回本,投资期比养牛羊猪稍微拉长一些。」

长春市慧源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立忠说,鹿的经济价值很高,公司年营业额约5000万元,「光是一公斤的顶级鹿茸,就可以卖到7万元以上,还可以客制化生产,按照客户要求切片磨粉等等。」

统计数字显示,鹿乡镇的梅花鹿养殖户已发展到1万户,梅花鹿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11家,鹿业养殖小区62个,中小型鹿场1200个,梅花鹿标准化养殖程度达60%以上。2019年,鲜鹿茸交易量达到450吨,鹿产品交易量达到6500吨。

已成鹿产品 产销基地

此外,鹿乡镇关于鹿的生产研发类企业发展到34家,其中龙头企业13家,创建了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多个,产品覆盖保健品、食品等6大类130多个品种,专业经销业户810户,年客流量超百万人次,交易额突破35亿元,已是成熟的鹿产品研发加工基地和鹿产品交易集散基地。

目前双阳区有国有鹿厂8家,集体鹿厂35家,养鹿专业户3600多家。鹿养殖数量、鹿茸总产、单产、鹿茸优质品率及出口创汇指标均居全大陆各县之首,是大陆最大养鹿基地,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梅花鹿之乡」。

为脱贫攻坚工作,李冰提出「以产业为支撑精准施策,以群众为主导广泛参与,以挖穷根为核心补齐短板」的思路,指导建立「扶贫鹿场」,走出了一条治穷靠产业、发展有后劲、致富有动力的脱贫之路。鹿乡镇建档贫困户464户、贫困人口849人,已脱贫426户、74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1.73%下降到2019年的0.04%,2个贫困村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