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挑战及对策(邓小冬)

青年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引领者。(图:中评网)

近年来,台湾接连爆发的「反服贸」、「反课纲」运动,凸显了台湾青年存在的国家认同不足问题,蔡英文甚至提出了所谓「天然独」的概念,引起了大陆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也是两岸关系的未来与希望。在两岸关系趋于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台湾青年群体特征、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对策。

一、台湾青年群体特征

两岸青年虽都是中国人,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台湾青年具有一些不同于大陆青年的群体特征。

(一)认为台湾(或「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认同自己是「台湾人」

受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所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台湾青年的对于国家基本知识的认知以及国家认同都发生了错乱。在对国家基本知识的认知上,台湾青年一般认为台湾(或「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岸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即「你是国家,我也是国家」。有些台湾青年虽然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潜意识中仍认为两岸「不属于同一个国家」。比如,在言谈中会不自觉地将离开台湾说成「出国」。台湾指标民调在2013年所做的民调显示,76.2%的青年人认为「两岸是国与国的关系」。在国家认同上,认同台湾成为主流,认同中国成为可以选择乃至否定的选项。《联合报》2016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为73%,而各世代中以20—29岁年轻族群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最高(85%)。《天下杂志》2020年所做的民调也显示,20到29岁的年轻人逾八成自认是「台湾人」(82.4%),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为4.6%,认为「两者都是」的比率为12.4%,为自认是「台湾人」比率最高的群体。台湾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状况也不容乐观。公视「青春发言人」节目委托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所做的首次针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调查发现,有78.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远高于自认是「中国人」(0.8%)与「两者皆是」(20.1%)的选项。此外,在统「独」立场上,台湾青年也是倾向「台湾独立」比率最高的群体。有58.1%的台湾民众主张「维持现状」,但主张「维持现状」的20-29岁的年轻人仅有29.2%,倾向「台湾独立」的比率却接近六成(包括主张「『台湾独立』,但与大陆维持和平关系」的49.4%与主张「无论大陆如何,『台湾尽快独立』」的9.1%)。

(二)失业率高,薪资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具有很强的「相对剥夺感」

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低迷、产业外移、传统产业衰退,台湾青年陷入高失业率、低薪资、学历贬值、学非所用的就业困境。在失业率方面,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统计,台湾青年失业率在2001年突破8%,之后一路攀升。全球金融海啸时冲至高峰的14%,2013年也达到12%以上,是台湾全体民众失业率的3.2倍。「行政院劳动部」公布的2018年青年(15-29岁)就业状况显示,2018年全体民众失业率约为3.71%,较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的4.14%降低,不过青年失业率高达8.47%,超过10年前的8.34%,也远高于全体民众失业率的3.71%。「行政院主计总处」2021年最新统计也显示,15岁到29岁青年的失业率达8.3%,是台湾全体民众失业率的两倍多。虽然不同部门所统计的失业率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都可以看出台湾青年失业率远高于台湾全体民众失业率,是台湾社会失业率最高的群体。在薪资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致使岛内经济形势恶化,受此影响,2013年时岛内实质平均月薪倒退到1997年水平。有数据显示,2016年台湾的人均月薪为48790新台币,在扣除物价指数后的实质平均月薪仅为46422新台币,甚至低于2000年的同期工资水平。工作经验不足的青年群体更是职场中的弱势群体,有调查发现21-30岁台湾青年的平均月薪仅为26614新台币,有95%的台湾青年不满意目前职场生态,其中最不满意之处便是「薪资太低」。总体而言,台湾青年可以说是岛内社会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的群体,成为担忧未来「职涯茫茫」的「闷世代」。这也使得台湾青年具有很强的「相对剥夺感」,这也是他们频频参与社会运动发泄不满的重要动力。

(三)新媒体是台湾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也成为台湾青年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有调查就显示,85.4%的台湾年轻人倾向以网络来获取最新消息,其次为电视(13.4%),倾向以广播、报纸、杂志来获取最新消息的比率都不足1%。同时,网络也是台湾年轻人最信任的信息来源。台湾青年获取资讯最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是Facebook与PTT。这些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为台湾青年获取相关政治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不仅降低了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成本,而且还具有交互式互动的参与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情。比如,反服贸人士就利用Facebook、PTT等来构建庞大的动员网络,直接引发了「太阳花学运」。2014年3月17日,国民党「立法委员」张庆忠于「立法院」联席会议上宣布《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已通过审查交由「立法院」院会存查。当天,「太阳花学运」主要组织者「黑色岛国青年阵线」就在Facebook上号召民众于3月18日包围「立法院」,这一号召一时间获得了许多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响应,「太阳花学运」由此爆发。在占领「立法院」后,反服贸人士又利用Facebook、PTT等号召民众声援「立法院」内学生。在3月21日时,参与人数就将近3万人。换句话说,大量学运参与者都是通过Facebook、PTT等新媒体平台来接受学运信息进而被动员起来参与到学运当中的。有调查就显示,「太阳花学运」现场参与者将Facebook视为信息来源的比例占到调查样本的87.3%,网络新闻为71.5%,PTT为53.7%,其中有58.6%的参与者把Facebook当做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四)对大陆持矛盾纠结的复杂心态

两岸交流近35年,双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两岸在政治上仍处于敌对状态,这也使得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年对大陆持有矛盾纠结的复杂心态,主要表现为「政经分离」、「大陆政府与民众分离」两个方面。首先,在「政经分离」方面,指的是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持两种不同的态度。台湾青年人愿意到大陆求学就业,乐见两岸经贸交流,但也担心台湾过度依赖大陆影响台湾的政治安全。早在2008年,台湾《远见》杂志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超过五成的台湾年轻人有来大陆工作的念头。2015年,台湾TVBS民调显示有34%的20至29岁的台湾青年有到大陆工作的意愿。在2018年时,这一比例高达55%。同时,多数的(55.31%)台湾青年世代偏向支持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但又担心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将不利于台湾的「政治安全」。比如台湾年轻人普遍担心两岸服贸协议会产生「由经入政、两岸走向统一」的政治风险,超过六成的台湾青年反对签署两岸服贸协议。其次,在「大陆政府与民众分离」方面,指的是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与大陆民众具有不同的观感。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的认知仍较为负面,缺乏好感,但对于大陆民众则有着较高的好感度。《联合报》的2020年的「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就发现,六成六的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印象不佳,但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观感好评上升至六成。当前台湾青年一代虽不像老一辈成长于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曾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教育与「白色恐怖」统治,普遍具有「恐共」、「反共」心理,但他们长期受到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所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以及鼓吹的「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对大陆充满了新的偏见和敌视,比如认为大陆政府「专制独裁」、「强势霸道」,将大陆视为台湾的威胁。

二、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自2016年5月蔡英文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无法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在2020年成功连任后,民进党当局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其「反中」、「台独」路线,两岸关系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这给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民进党当局全面推行「反中」「台独」路线

作为一个理念型的「台独主义者」,蔡英文上台以来,以「维持现状」为幌子,不断利用行政力量、法律手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推行其「反中」、「台独」路线,给增强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带来了严重阻碍。

一是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去中国化」。2016年,蔡英文甫一上台,就任命潘文忠为「教育部长」,而潘文忠在就任第二天就以行政命令废止了2014年通过的课纲微调。2017年6月,台湾「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院」推出了「12年国教社会科学领域课纲草案」,这一草案将高中历史课纲中的「中国史」放到「东亚史」的脉络,课程将不再分「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中国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不复存在。2018年8月,台湾教育部门审议通过了这一课纲草案,即「108课纲」,并在2019年9月正式实施。在「108课纲」中,「中国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不仅无法独立成册,而且在内容比例上也遭到大幅删减。比如,「中国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国编本」8本时期占5册,「88课纲」6本时有3册,「95暂纲」6本时仍有2册多,「101课纲」6本时约占两册,而到了「108课纲」,「中国史」仅剩1册的课量。同时,「108课纲」的历史教科书在具体内容上也「去中国化」。比如,直接否定1943年的《开罗宣言》以及《波茨坦公告》。除了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外,民进党当局还推动「去孙化」、「去蒋化」等行径,将「去中国化」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

二是通过法律手段阻挠、限制两岸正常交流。2019年7月3日,民进党当局利用在「立法院」的多数优势,三读通过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正式完成「国安五法」的修订。「国安五法」的修订不仅直接封杀了两岸政治协商谈判的空间,而且给两岸人员交流制造了诸多限制,特别是模糊不清的界定方式给从事或者参与两岸交流的人员带来很大压力,影响了他们参与两岸交流的意愿。之后,民进党当局变本加厉,在其主导下,「立法院」通过了「反渗透法」,使得从事两岸交流活动的人员随时有「触法」与「违法」的风险,严重损害了两岸民间交流意愿。「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本次修订,更将进一步扩大阻止岛内民众参加两岸交流的范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恶法,等于再一次在两岸交流上实行新戒严。」民进党当局动辄以「反渗透法」对从事两岸交流的民众进行恐吓、审查,严重破坏了两岸人员的正常交流交往。比如台「行政院长」苏贞昌要求盘查各大专院校在两岸学术交流中是否涉及「一中」。

(二)岛内「反中」民粹主义泛滥

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了一股「反中」民粹主义思潮。在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蔡英文大打「两岸对立牌」,挑动民众的「反中」民粹情绪,为其胜选积攒了不少选票。有数据显示,蔡英文通过刺激台湾民众的「恐中」「反中」情绪,至少提升了10%的民意支持度。在胜选后,蔡英文更是继续打「反中」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在民进党当局的恶意操弄之下,台湾岛内的「反中」民粹主义愈发浓厚,呈现出「反中扩大化」的趋势,舆论中充斥着对于大陆防疫工作的偏见与嘲讽,理性、客观的声音反而遭到压制。比如,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无权参加衹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世卫组织(WHO)。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大陆方面及时主动地向台湾通报疫情信息,台湾也可以及时获取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以及台湾专家以个人名义参加世卫组织相关技术会议。但民进党当局仍大力操弄加入世卫组织的议题,在岛内不断煽动「反中」民意,营造大陆阻挠台湾加入世卫组织、不顾台湾民众健康福祉的氛围。陆委会的民调显示,高达9成以上(91.6%)民众反对大陆藉疫情「打压」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伤害台湾人民健康权益。

在「台独」分子的操弄下,新冠肺炎议题也引发了网络「反中」舆论的爆发。2020年初大陆遭受新冠疫情时,台湾网军便借机抹黑大陆、煽动「反中」民粹,他们污蔑「中国研制肺炎病毒作为生化武器」、「中国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元凶」,助力民进党当局「藉疫谋独」。甚至滞留湖北的台胞在网络上也遭受人身攻击,被指责「不要把病毒带到台湾」。早在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但台湾当局及多个岛内媒体则持续称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为「新冠肺炎」。台湾当局与媒体持续使用这种歧视与污名化的措辞也使得部分台湾民众坚持将新冠肺炎称为「新冠肺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岛内「反中」民粹主义的泛滥。比如,一位大陆网友在《两岸青年说》节目中指出一位台湾网红将新冠肺炎称作「新冠肺炎」的错误,便遭到了来自岛内大剂量的谩骂。网络表达的匿名性以及缺乏责任约束的特点使得网民所表达的观点往往趋于非理性化、偏激化。反映在两岸关系上,两岸关系中一旦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汇聚一些「反中」民粹主义言论。在此氛围下,台湾青年更加难以形成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

(三)美国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

2001年的「911事件」标志着美国霸权走下神坛,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美国衰落的进程。金融危机后,中国大陆经济将超越美国逐渐成为美国精英们的共识,使得他们产生了对美国失去霸权地位的焦虑。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战略定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川普政府将中国大陆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即确认中国大陆是美国霸主地位的主要威胁。为了维护在全球中的霸主地位,美国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大陆,大打「台湾牌」向中国大陆施压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016年12月2日,川普作为候任总统便打破美国几十年的外交惯例与蔡英文通电话,并称呼其为「台湾总统」。就任后,川普政府更是频打「台湾牌」,从立法、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在立法方面,川普签署通过了一系列「友台法案」。比如,2018年1月9日、2月28日,美国众议院、参议院先后审议通过了「与台湾交往法案」。该法案旨在解除美国政府对于美台高层官员互访的限制,提升美台官员互访的层级。川普不顾大陆方面多次强烈反对,在3月16日该法案自动生效前签署该法案。该法案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首次以单一立法形式要求开展美台官方往来的文件,严重冲击了「一个中国原则」底线。在外交方面,提升美台官员互访层级。2020年9月17日,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奇访台,创下1979年美台「断交」以来美国访台的现任官员最高级别。此外,美国还拉拢部分国家炒作「台湾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议题,这些无疑给「台独」势力释放了严重的错误信号。在军事方面,多次批准对台军售,协助台湾提升对抗中国大陆的能力,在台海制造紧张局势。川普任期累计对台军售11次,总计183.3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超此前奥巴马8年执政的总和。拜登上台后,在台湾问题上延续「挺台」政策,继续打「台湾牌」。比如,2021年2月以来,美国军舰多次以「自由航行」的名义穿越台湾海峡,「武力挺台」;8月4日,拜登政府又批准了任内首次价值7.5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案。总的来看,拜登政府打「台湾牌」的具体手法仍以政治挺台、挺台「国际空间」、提升美台交往层级以及对台军售等戏码为主。而美国大打「台湾牌」,积极主动地推进美台实质关系,一方面助长了「台独」势力操弄「反中」民粹的气焰,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台湾社会「倚美抗中保台谋独」心理的滋长。

三、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对策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台湾青年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争取台湾青年的人心回归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要结合台湾青年群体特征,采取针对性、创新性的措施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挑战。

(一)加强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

岛内台湾青年面临着低薪资、高失业率等问题,同时,最高时有超过五成的台湾青年有赴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有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来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工作、发展,进而在大陆这一场域重构他们的中国认同。

一是建立健全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协调整合政府各部门、各类涉台组织,建立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平台,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网站、APP,为台湾青年提供大陆惠台政策、实习就业岗位、就业创业政策等信息资源。同时,涉台工作部门应加强对在大陆就业、创业情况的信息采集,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以及遇到的困难,以优化针对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的政策。二是鼓励大陆企业招收台湾青年就业。可组织有意招收台湾青年的大陆企业举办台湾青年专场招聘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两岸线下交流受限的情况下,可举办线上招聘会,以方便台湾青年求职。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优惠政策,对招收台湾青年的企业给予补助或者抵扣税优惠。三是加大对台湾青年创业的支持力度。结合大陆各地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加快各地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其青年创业载体功能。同时,应做好各地青创基地的风险管控,以防止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盲目建设青创基地以及各个青创基地之间进行失序竞争。还应建立对于青创基地的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出台青创基地运营状况评估指导性文件,制定具体评估管理办法和标准操作流程,对各青创基地定期开展运营状况评估,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此外,可采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方式,扶持台湾青年培育的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四是改善大陆就业创业环境。要提升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改善大陆就业创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就业方面,可为台湾青年提供先期的实习岗位,在住宿和生活安排上为他们提供便利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陆生活。在创业方面,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和孵化工程项目,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二)落实同等待遇政策,充实台湾青年的公民身份

台湾民众作为中国公民,他们在大陆理应享有和大陆居民同等的待遇。但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台湾居民在大陆并不能享有与大陆居民平等的公民权利。差别待遇使得台湾同胞产生感情上的疏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为台湾居民提供与大陆居民同等的待遇逐渐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政策」、「惠台31条」、「惠台26条」等措施的出台,同等待遇政策不断完善。落实惠台政策,令台湾青年享有同大陆青年同等的待遇是增强他们中国认同的有效手段。换句话说,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对台湾青年作为中国公民的「政治-法律」公民身份进行有效填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国家政治-法律共同体的一员,是推动台湾青年人心回归的重要途径。

为此,首先可按照权利增量原则,保障台湾居民在宪法层面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比如,可以尽可能扩大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适用范围,让港澳台居住证享有和大陆居民身份证同等的效力与功能,促使台湾青年未来能够更好地在大陆扎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然,赋予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待遇。落实台湾居民同等待遇,应与大陆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治理能力相适应,各地方政府也应结合自身实际来制定执行差异化的同等待遇措施。其次,要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提升这些同等待遇政策的知晓度。在高校也应大力宣传这些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让更多的高校台湾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大陆就业创业。可将传统的宣传方式与新媒体结合起来,通过文字、图片或者小视频的方式来宣传惠及台湾同胞的同等待遇政策。最后,要构建有效的政策执行部门联合行动机制,制定在大陆台湾居民同等待遇政策落实的责任清单,理清纵向和横向政策执行权力结构,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执行责任主体,形成事事有人管的责任机制。

(三)改进两岸青年交流的方式方法

近年来,两岸青年交流渐成规模,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两岸青年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岸青年多来往、多交流」。但当前两岸青年交流仍存在影响范围有限、交流偏重形式、缺乏持续性、交流不对称等问题。有鉴于此,就需要不断改进两岸青年交流的方式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其实效。

首先,扩大两岸青年交流对象。2008年以来,两岸青年交流热络,但交流对像较为集中,交流范围不足,有大量台湾青年并未参与到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来。「台湾民众未去过大陆的比例占50%以上,包括年轻人去过大陆的比例不高,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这种情形在台湾才是正常的情况」。有调查也显示,41%的台湾青年表示从未参加过两岸交流活动。因此,应扩大交流对象,将重点放在从未来过大陆及中南部基层台湾青年上,采用多元的渠道,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台湾青年参与到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来。其次,创新交流形式。要改变当前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形式多于内容、交流有待深入的状况,比如活动以参观走访为主、追求活动的人数与规模而忽视质量与效果、青年亲身参与少、互动性不强等,推动两岸青年「体验式交流」。与传统的交流方式重在通过交流增强台湾青年对于大陆的认知与了解不同,「体验式交流」重在情感的体验,通过实地探访、互换生活体验等形式实现两岸青年心与心的沟通,最终达到相互理解、形成共识。比如,不仅要让台湾青年看到北京、上海等繁华的地方,也要让他们实地探访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以形成他们对大陆全面、客观的认识。最后,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当前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存在交流时间短、持续性不强的问题,这也导致活动的效果延续差,难以对两岸青年的认知与情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需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做好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统筹设计、效果反馈、总结反思以及经验推广,增强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台湾青年的人心所向与政治心理不仅关乎台湾地区的未来发展,也关乎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受「台独」分子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台湾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怀有很强的疏离感,这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陆方面应基于台湾青年的群体特征,结合当前增强台湾青年国家认同所面临的挑战与自身实际,不断充实台湾青年作为中国人的公民身份,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做中国人的利好。台湾青年也应抓住大陆发展机遇,积极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与大陆同胞一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为宁波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本文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原刊于中评社刊发、中评智库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