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诗人的沉默太沉重
中时社论
太鲁阁号列车事故带走50条人命,长居台东的文人蒋勋在脸书贴了一首诗,引起许多人深深的共鸣,立刻传遍各社群媒体。诗人说:「山这样沉默/泪这样沉默/死亡这样沉默/找不到躯体的头这样沉默/找不到嘴巴的眼睛这样沉默」,但面对死亡、伤痛、惊恐与无奈;面对众声喧哗、百家争鸣,却屡屡发生令人无言以对悲剧的台湾;面对一个行事草率、纵容简陋的小承包商包揽上亿的工程,只能以最粗糙、省钱方式施工,最终酿成大祸的制度;面对争权夺利抢第一,遇事只会推诿卸责的政府,人民只能沉默吗?
诗人说:「不想言语了」,确实许多人累了,沉默了,但是政治从来不会放过我们。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一个官宦人家请来术士驱狐,却反遭狐仙羞辱。术士回家去求师父,要来了法宝,这次成功驱走。术士很得意,当官的也很感激。
然而一抬头,却发现墙上有一封信,上书:「因为你走了背运,所以我们才敢来骚扰。可是你昨天捐了九百两银子建育婴堂,此举感动神明,给你增添了福禄,所以我们才搬家走人。刚好术士做法,只不过时间碰巧,就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山川不言、腑脏无语,台湾人民努力勤恳才有今日的经济成就,许多人牺牲奉献才有民主奇迹,太多当朝新贵、民意代表、媒体名嘴、帮闲文人如同故事中的江湖术士收割稻尾、坐享其成。若能善尽言责、为民喉舌也罢,但趋炎附势、效忠表态唯恐不及,又怎会听见底层庶民幽幽怨言?近年来多起的公投案不就是反映人民受够这些江湖术士,决定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上位者若能兼听则明、体察民瘼也罢,但如今不但不愿聆听各方意见,反而闭塞言路,关闭媒体。号称最会沟通的政府却有独特的「沟通」三部曲─抹黑、摸头、一鞠躬。
早在2017年时,蔡英文政府强推8800亿前瞻计划,引起社会不少质疑的声浪,其中包括陈水扁政府的财经智囊,也曾是蔡英文倚重的经济幕僚陈博志。他过去也反对过郝柏村的「六年国建计划」,他回忆郝院长把他和一些反对者找去,畅所欲言,最后还根据这些意见做出修正。陈博志感叹台湾都经过第三次政党轮替了,政府居然不愿意面对不同的意见。
从前瞻计划、年金改革、开放莱猪到现在的三接计划,政府一意孤行,强渡关山,民意反弹了,就一鞠躬请国人谅解,每次莫不如此。无怪乎太鲁阁事故受难者家属见到蔡总统时怒呛:「每次都说听到,却都没有改进。」这种权力傲慢、我行我素的印象已经深入民心。执政者心中只计算着选票,忙着钱权交易,偏远地区或非支持者的声音自然难入法耳。
台湾表面上百花齐放、钟鼓齐鸣,看似热闹,实则万马齐喑,网军独大。网军的背后都可见到民进党政府的操控,这次事故也不例外。
网路社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垄断,原本带有开放性、自由化、民主化的色彩,可以让不同的意见多元呈现,也可以透过公共空间理性论辩。
但是政治势力介入网路,透过渗透、收买、整编、笼络等手段,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言论力量,这股力量不仅仅是带动风向或引导话题,更严重的是他们还带有暴力的倾向,党同伐异,网路霸凌,任由仇恨与谎言蔓延。他们与现今政府互为犄角,相互取暖,以致于学者大叹现在政府是网路治国。
诗人慨叹「各人去祭奠各人的爱/各人去祭奠各人的思念/不想言语了/依靠着这座大山/沉默继续沉默」。我们却想说,一个生机蓬勃的社会正如同一流的交响乐团,会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或华丽精美,或质朴典雅,除了当地文化底蕴或大师调教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互相聆听同侪的声音,彼此调和,寻找共鸣,呈现最丰富的和谐,而不是一枝独秀。
身为台湾这个交响乐团的一分子,我们必须发声,也要聆听。交响曲之父海顿有一首交响曲名为《告别》,最后一个乐章,乐手一一离开舞台,只留下两把小提琴,新亭对泣。当人民心冷了,只能选择沉默或离去时,那曾经盛大的乐音离终曲也将不远,这应该不是你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