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航/别再逼台湾年轻人「务虚」了

台大生创业卖红豆饼月薪上看10万。(图/1111人力银行提供)

文/周伟航

年轻人,如果留在台湾打拼生意,会被骂是躲在舒适圈,开个小店,会被笑说是小确幸没有企图心。那谁会被肯定呢?好像搞了个事业很大,有间漂亮办公室营业处,一堆工作人员和实习生进进出出,口口声声前进中国和全世界,但本业根本不赚钱,现金都是透过募资而来,这钱又用在装派头、耍假掰,以募下一轮的钱。

很多人想做基层,却不被鼓励、看好,反而是那些冲宣传,明显是诈骗的,在不识者盲目推崇下成为年轻人的标竿。若要说台湾年轻人真有什么危机,那就是被这种扭曲价值观害到自我否定,被逼着投入了「务虚」的事业。

上两段不完全是我的看法,而是和几位投资圈朋友商谈过后的共识。最近主办小型新媒体,所以有机会和投资圈人士交换意见,在我表明没有增资的意愿后,双方就对产业现象进行了一些意见交换。不管是和谁谈,所得到的结论,往往就是上头的内容。

对此现象,有位金融界的朋友的整理是:「(做生意)赚钱的方法有二,一是赚消费者的钱,二是赚投资者的钱。」怎么看,前者都是正道,后者则有高度的道德危机。但台湾呢,却越来越倾向去鼓励第二套方法。

数年前,某位是创投界的朋友说,台湾年轻人来谈资金,资料准备一大叠,投影片做得很辛苦,却只是来要个三五万美金,还有人只要一万美金的公司开办费。但一些外国回来的ABC,什么概念都没有,靠一张A4烂纸上的几行字,就开口要十万美金。

哪种态度正确呢?还看不出来,只能说前者客气,后者有勇气。是非对错,还要再看下去。

▲政大博士宋耿郎卖鸡排,体悟新的人生。

这几年,一堆商业大头煽风点火,说年轻人不要安于开小咖啡店,别卖什么鸡排,这都是浪费人材,只满足小确幸,会让台湾没希望。这些老板的本意,是想说服年轻人去当他们的奴工,但社会大众却将之解读为做基层自营业的人「不长进」,要做生意、要有出息,就是要搞排场

因为工作业务关系,最近常接触一些「创新」单位,其办公室塞满无用的设备和莫名的装潢,一堆闲人在工作场合享受,似乎想把自己搞得像是google、苹果,但本业生意却一直没有起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堆」都是这样?

因为这个排场摆出来,就是有人会买帐,觉得这年轻人有「企图心」。那些为了压低空间成本,窝在咖啡店一角办公的小电商、小文创,却被批评为「随便玩玩」「不认真」。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还有多重的映射。专攻中国市场,就是「突破舒适圈」,市场大,格局大。做手机软体高科技小玩意,就是有潜力。那种回去搞在地产业的,就是浪费所学,没有竞争力。

最热爱这种扭曲价值观的,反而是没在做生意,工薪阶级的人。满口某某产业最有希望,但却从未接触过相关产业,甚至连产品都没买过。

精灵宝可梦GO (图/翻摄自网路

更大的麻烦是,政府也鼓励这种「务虚」。看到宝可梦GO的热潮,就说要整合相关部会资源,搞出一个台湾版的宝可梦GO。真正在做文创和游戏的,都知道本土现有的相关产业再怎么整合,也绝对不可能生出类似产品。为什么?技术也许能做到,但你没有创意源头。没有几百个小小的工作室,没有一个庞大的文化创意「池」,没有活跃、永续、能营利的智慧财产权(IP)的产销机制,没有真正的生存竞争演化,你搞什么整合计划都是假的,都只是让有心人把「投资者的钱」,甚至是「政府的钱」直接放到自己口袋。

那,是要把钱都投去基层,去鼓励那些小小的创业者

不要再把钱直接拿去了。政府该做的,就是「排除政府制造出来的制度性障碍」。像是年轻人要开店,怎么开?有人类看得懂的快速申办SOP吗?法务和会计部份怎么处理?怎么报税?别总是说:「我们都已经放上网啰!」然后一堆高科技人google了半小时还找不到,找到了看不懂。连和网路最相关的人都无法掌握,这叫什么「放上网」?这叫便民?也别再盖什么青创、文创空间,又BOT出去。那种地方没有务实的创业者租得起。回归市场机制,破除政府行政障碍,就够了。

大商人务虚,炒土地、股票赚钱,还把自己说成「实业家」;政府自己也务虚,搞一堆报表和蚊子馆当政绩,自以为功德无量;搞到最后百姓也务虚,看到有人务实,就批评那是小确幸、舒适圈、没企图心。

什么叫有企图心?年「营收」一百万,拿去当成「利润」吹嘘募资三千万,钱到手后用来买车、把妹、养一堆兄弟。等钱烧完了,公司名字变成经历上的一条小字,又再去募下一笔。这是做黑道,还是做生意?

别再务虚了。若把年轻人实在做事的想法也磨掉,台湾就真的什么都不剩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经营粉丝专页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辅仁大学哲学博士专长伦理学,曾从事政治公关工作,目前为时论专栏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