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电动车 台企必须看清的一步
(图/贸协提供)
英文有句谚语「当上帝为你关一道门,就会同时帮你开另扇窗。」疫情肆虐仍然挥之不去,汽车产业的盛事诸如东京车展、科隆车展,甚至米兰车展全部都被迫停摆,但东窗不亮西窗亮,汽车产业不但没有因为疫情停歇,反而因为电动车的一飞冲天带来了热闹非凡的跨界造车热潮。往西看,大陆小米的雷军3月30日宣布自己要造车,小米股价跟着飙升了12%。而之前的百度李彦宏更披露了和吉利的电动车合作。往东看,Apple已经与现代、日产等车企讨论了合作生产电动汽车。更不要说台湾鸿海MIH的风风火火招兵买马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2001年的大陆加入WTO,大陆各地一度兴起造车热,当时很有名的一句调侃:「干不了别的就去造汽车」。不过跟当年汽车市场的彼此厮杀背景不同,如今的全球汽车市场正进入新一轮的电动车转型升级爬坡期。随着电动化、智慧化为汽车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不管什么板块的科技企业都试图找到进入电动车产业的捷径。那么,电动车市场的未来真的这么迷人?这些跨界造车的新玩家要怎么后发制人,台湾产业又要怎么避免误入歧途?
我们看见正在积极转型的传统车厂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电动车领域,我们也看见Tesla、大陆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怎么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而此时包括Apple、Google在内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又加入了战局,市场空间看着越来越小,这些跨界造车的科技企业能否赢得客户信赖存活下来,绝对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竞赛刚刚开打,乌鸦却已经出现,大陆新华社4月底已经表态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发展的隐忧,也指责了Tesla对车辆无故加速和大陆理想ONE对安全气囊失效的不负责任。日本Toyota董事长丰田章男甚至公开表示电动车是炒作出来的热潮,会拖垮整个汽车产业。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无论是Apple、小米,还是传统车厂,几乎只要发布与电动车有关的消息,就能很快引发市场热捧。如今企业一旦曝出电动车计划,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扬,最近我在台湾买了一本上市公司的四季报,竟然发现台湾一半以上的科技上市公司都说它们要转型做电动车。确实,电动车领域意味着人工智慧、5G等新兴科技更大的应用空间和更深的服务渗透度,但跨界做电动车真的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Tesla惊奇延展了人们对于汽车的想像,许多科技迷认为Tesla就是一台「装了轮子的iPhone」。Tesla从2020年以来的惊奇更深深刺痛了传统车厂,它们感觉不加快速度往电动车转型不行。但事实上,Tesla的崛起具有其背后因素,包括在电池技术的提升与降价、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更加完善,造型上也打破了爱车人士认为电动车「很丑」的印象,这让汽车生产的方式也出现了转变,不再只由一家企业包办所有工作,跨企业合作就是电动车趋势,台湾产业如果无法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互相结盟,跨入电动车只会让自己水土不服。
另外台湾企业想要把握这「百年一遇」的商机,思维上也必须从生产制造端转向消费者端。台湾如果只做电动车的硬体,最后还是会变成被压榨的代工厂。而电动车的销售模式也在改变,车厂不再以成本思考电动车的销售,而是透过车主订阅、购买新软体来获利,所以打磨好软硬结合也很重要。当然,对台湾来说也不是没有机会,台湾虽然缺乏如同Tesla、Ford等汽车厂来抢攻全球市场,台湾也缺乏动力电池以及自驾车技术,但我们可以用系统整合输出协助非传统车厂「打群架」;台湾也有机会供给全球车厂系统及关键零组件。
而重中之重还是Mind-Set必须改变,能够读懂我一直强调的MaaS(制造系统整合输出),才有可能让台湾产业人生有梦筑梦踏实,否则每次产业机会也可能让不少高估自己的企业家血流成河,睁大眼睛看清自己永远是成功转型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