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市居住正义力拚质量 林洲民:我们做得到!

▲为了全力落实台北市长柯文哲提出的公共住宅政策林洲民接下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局长一职后,立即对外界表明推动公宅「一天都不能等!」,一旦开始执行,未来台北将会完全不一样。(图/记者徐文彬摄,以下同)

记者洪菱鞠/专访为落实居住正义,台北市长柯文哲上任后力推公共住宅政策,目标4年2万户、8年5万户,从他2014年12月上任至今,2年半过去了,都市发展局盘点目前推动进度,已出租公共住宅共11处合计1,116户,已编列预算兴建、推动中及规划基地之公宅户数预估可达约1万8千户。一开始就被外界关注且质疑是否真能实现的政策,如今,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局长林洲民敢大声说:「我们做得到!」想在大台北都会区居住,实在是大不易,在高房价、低所得的环境下,现在年轻人或弱势族群根本买不起房;都会区之独居老人、身心障碍者单亲家庭低收入户等弱势住户则因大众刻板印象,受租屋市场排挤与歧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即使北市府提供租金补贴,仍无法完全协助弱势者解决居住问题,要保障市民基本居住权利,柯文哲选前抛出推动公共住宅愿景,现在是北市府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仅管在推动公宅、争取民众共识过程中并非完全顺利,甚至作业时间比想像中还要长,林洲民仍持审慎乐观态度进行,而政策订定的目标当然要做到,却不是一昧的拚数字,更重要的是做好公宅品质。对照其他国家公宅占住宅总量比例,全球占比最高的是荷兰达35%,若拿邻近国家来讲,日本及韩国也有6.1%以上,台湾却只有0.08%,相较之下明显不足。林洲民提到,柯文哲的目标是4年2万户、8年5万户,其中,5万户是指台北市住宅拥有率的5%,意即100万户的5%,这是做为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住宅标准,然而台北现在仅0.68%,只有标准的9分之1。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林洲民,虽认同柯文哲对居住正义的理念,但是否能真正在台北市完全体现,他也曾有过疑问,甚至不禁反问自己「做得到吗?」2014年12月25日,他正式加入柯市府团队担任都市发展局局长,为加快达成5%公宅目标,他当时很清楚明白地对外讲「一天都不能等」,如今带着自信代表市府团队说「我们做得到!」因为推动公宅计划确实有进展,分别朝着完工、施工中、规划中等三阶段进行中。至于公宅计划进度如何,根据都市发展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现已出租公共住宅共11处合计1,116户,以兴隆1区、大龙峒为例,在公告招租后,提出申请入住者超过招租户数12、13倍以上,反应了公宅的抢手热度。其余已编列预算兴建及推动中公共住宅目前初估可提供14,464户,而像是兴隆2区、健康及东明将陆续于106及107年完工,明伦奇岩及青年2期已完成统包工程决标,另尚有规划中基地共计10处,预计可提供2437户公共住宅,以上预估户数合计至少可达1万8千户。

▲林洲民提到,柯文哲的5万户公宅是新建,总统蔡英文的公共住宅政策则是包含12万户新建、8万户包租代管,进一步换算的话,柯文哲的新建公宅高于蔡英文提出的41.6%。都市发展局持续透过直接兴建、包租代管、公办都更、联合开发分回等多元方式,积极增加公共住宅存量,而目标看似就快接近2万户了,林洲民发现,近期在盘点公宅户数时,数字却有减少。原因来自于部分民意代表居民地方意见领袖的抗议与不支持,多数仍抱持质疑态度,另外也有居民认为会影响房价、住户素质不佳、国宅品质,或是希望减量。面对种种的反对声浪,林洲民很直接的坦言「不好做,很辛苦」,因此都市发展局自105年2月起,至今已办理35场次公听会及说明会,协调、沟通、解答,希望能取得共识。此外,有人质问空余屋那么多,为什么要盖新房子?」他解释,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迷思,空余屋很难被释放出来,主要是因为税的关系,让很多拥有者不愿意拿出来租屋,新建公宅是有绝对需要的。林洲民表示,虽然数字在变动,但他罕见看到柯文哲用另一种观点陈述,「事情一定要做好,但数字不是最终目标」,因为公共住宅要做的质量,不是拚数量。好的公共住宅,所要打造的是真正符合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除了一般居住,还涵盖育社区活动中心、育婴托儿、长照设施等各项软硬体服务,基本上,它不只会带动经济,还融入很重要的社会福利概念。此外,公共住宅的另一特色是结合台北市智慧城市的规划,以公宅作为智慧社区示范场域,除基本配置「智慧三表」水表电表、瓦斯表,还将建置智慧电网、U-car以及U-moto等系统,要彻底翻转市民对于传统公宅或国宅的既定印象。林洲民认为,居民会有抗拒,是因为觉得这种地方是品质不好,但绝对不是,相信在几年后,大家就会看到改变,「当整个台北的49处公宅串联成一个网络时,将会完全改变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