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线‧上-居住正义,真的正义了吗?
近日以来房仲与建商喊出「房市春暖花开」的口号,确实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统计的土地增值税交易件数、金额持续回升,显见建商看好市场行情、已提前建造大批新成屋等待消费者。
房市回温,对于地主、房东虽是好事,但也再次重演我国2012~2014年的悲剧,也就是经济成长赶不上资本成长率,近两年房价每年涨幅都超过4%,但经济成长率却还在「保2」。当经济成长趋缓、薪水不涨,房屋价格却节节高升,得利的往往是手持大量不动产的房东或地主。
我国房价所得比近15年持续上升,全国房价所得比从2002年的4.47倍增到2016年的9.53,台北市更是从6.06成长到15.18。但同样区间我国人均GDP从1万3,750美元成长到2万2,592美元、仅成长64%,追不上房价涨幅。
我国因房价居高不下,近十多来年贫富差距扩大,尽管蔡英文政府提出实价登录修正版,但没有涵盖预售屋交易30日内登录的资讯,政府查核权未入法,也没有揭露门牌资讯,只是「形式上」的居住正义。
目前我国预售屋实价登录是代销契约后30日内办理申报,换言之,消费者必须等到整体预售屋销售完毕、建商申报,否则根本无法及时得知预售屋销售的资讯,形同盲人摸象。在未有公开透明资讯下,消费者还要花20~30年积蓄购买房屋,买贵了只能自己吞下去,实价登录制度形同半调子。
讽刺的是,「最关心年轻人」的蔡英文政府常把居住正义挂在嘴边,但是不见有任何行动,马英九时期推出的政策,才对落实居住正义有些具体贡献。
2014年度被网友封为「十大恶人」的前财长张盛和,首创房地合一实价课税,让房市在2016年房地合一上路后,利用短期转卖课征高所得税率方式、抑制投资客,该年全台房价向下修正10%以上。但自此之后,居住正义徒只沦为口号。
近四年来,内政部极力推出上万户社会住宅,却未解决年轻人居住问题。理论上释出大量社宅、减少房屋市场刚性需求,房价会受影响而小幅下滑,但全台房价却依旧持续回升,显然未见成效。
让每个人安居乐业,才叫做「居住正义」,目前房价所得比倍数仍高,房价欲跌不易,租金又年年调涨,市面上余屋仍有86万户,近七成年轻人为了买房不婚不生或晚婚,造成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失衡严重,所谓居住正义,真的正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