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ECFA重要性递减 台湾出口未来关键 在保持科技优势和出口多元化
台湾和中国大陆关系跌宕起伏,两岸于关系缓和时期得以多方面合作,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称得上是重要里程碑。2020年为ECFA生效满十周年,随着时空及国际局势更迭,即使有关协议没有明确的续约期限,未知的地缘政治因素仍将为未来经济蒙上阴影。
尽管ECFA曾作为台湾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风向标,但影响力正在下降。2017年,台湾符合ECFA资格货品出口份额扩大至总出口的7.2%,达到2011年以来的高峰,但于2019年回落至6%。不过,对于玻璃、石化等在ECFA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该协定仍十分重要。此外,占台湾出口比重最大的资通讯科技行业,并未被ECFA大幅度涵盖,而是主要受惠于中国亦为签署者之一的《资讯技术协定》(ITA)。但原本对ECFA较为依赖的行业明显需要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设立「 雨天基金」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缓冲,并鼓励出口多元化。
在中国大陆的进口中,台湾目前是第三大进口来源,也是少数自2011年市场份额得以提升的贸易伙伴,但主要原因并不是ECFA,而是台湾的技术优势。其中,资通讯科技和机械表现最好,但这两个产业受惠于ECFA的程度相当有限。2019年,中国大陆有23%的资通讯科技产品进口来自台湾,远高于2011年的16%。具体而言,台湾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7.2%上升至2019年的8.4%,原因在于中国对来自台湾资通讯科技产品依赖度提高;来自台湾的资通讯科技产品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从2011年的3.3%上升至2019年的5.5%。
相较之下,玻璃和石化从ECFA中获得的关税优惠最多,但市场份额却逐渐下降。因此,关税只是部分因素,更重要的在于相对优势。
目前中国大陆正在推动科技升级,但台商在其供应链中仍然至关重要;在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排名前500大出口商中,台商企业就占了32%。
现在台湾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去全球化的趋势和地缘政治风险;关税和不确定性正在推动企业迁移供应链,更多企业为了分散风险选择转向本地生产,但企业仍然渴望生产成本较低的市场,东盟和印度或可从中获益。但这也是推动结构性转变的重要机会。来自美国的出口订单份额已超越中国大陆及香港,尤其是台湾出口规模最大的资通讯科技产业。来自欧洲的资通讯科技产品订单也显著增多。不同于以往压缩利润、寻找最便宜的地点建立供应链,台商企业越来越需要跟随客户并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上述趋势近年由企业转向东南亚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及制造业回流本地生产(Reshoring)已逐步反映。2018年后,台商出口订单中的本地生产比率已超越中国大陆及香港;台商回流获批准金额已达新台币7,880亿元(占GDP的4.2%,折合260亿美元),并已反映在土地和物业需求上。最后,高科技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上升,2018至2020年8月间,台湾获批准外商直接投资有一半是来自欧洲。
总体而言,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ECFA自动延续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协议对台湾经济的直接影响较过去变得有限。虽然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仍然重要,但ECFA占整体出口的重要性因资通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而缩小。由于台湾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迁移和价值链重组中占有重要位置,未来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预计将会加速。
随着全球生产模式变化及新南向政策,台湾出口必定会包含更多本地生产以及于东南亚及印度生产基地的商品。因此,维持微妙的平衡将更加困难,但保持科技优势和多元化分散风险,将会有助于台湾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