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磨一剑 鲍元恺听见台湾

大陆作曲鲍元恺(前右),接触台湾南北管、歌仔戏布袋戏,采集百首原住民歌曲,将台湾地方人文风景谱写成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图为2016年在北京举行的「粉墨春秋」京剧交响音乐会。(新华社

曾历经文革的大陆作曲家鲍元恺,对台湾文化深深着迷,连在鹿港包子,都可和包子店老板古典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一路聊到〈高山青〉,令他印象深刻,这段动人交流过程,由导演崔永徽拍摄成纪录片《听见台湾》,近期在台湾上映。

鲍元恺表示,在台湾的时光,对他的创作生涯非常重要,「台湾把我重新焠了一遍火,我所有的灵性都被解放了,如果没有10年台湾,就没有我后来的文化观念成果。」

台湾文化 让他灵性解放

鲍元恺回忆,在文革时期,人们没有追求美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各种艺术进来,令他感觉到,「融化血液里的东西,一定是最有光彩的东西。」

爱乐团长 赞赏作曲功力

鲍元恺现年77岁,毕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他前后共9度来台,接触台湾的南北管、歌仔戏、布袋戏,采集百首原住民歌曲,将台湾地方人文风景谱写成交响组曲《台湾音画》,共有八乐章,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怀古〉、〈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鹿港庙会〉、〈龙山晚钟〉与〈达邦节日〉。里面可听见耳熟能详的台湾歌谣,如:〈天黑黑〉、〈思想起〉等。

台湾音画 台味平易近人

作曲家黄辅棠观察,鲍元恺的作曲功力非常好,「特别是在和声对位功力上,内行人能看得见。」他表示,《台湾音画》是雅俗共赏,又能充分表现管弦乐特色作品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团长赖文福形容,「这才是真正的用现代的古典音乐,把台湾的元素表达出来。」

崔永徽表示,他在2012年因帮忙制作《台湾音画》影音光碟而和鲍元恺结缘,除了对他的音乐成就感到佩服,同时也被他为人谦、真诚的态度感动。崔永徽表示,透过这首作品,她开始对交响乐感兴趣,「我从小不太听南管、北管,交响乐更是觉得很陌生,但这首作品非常平易近人,有原汁原味的台湾味,又有融合和原创,让我们多了一种方式可以认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