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翁膝盖烂 「3D列印骨水泥关节」让他免躺床3个月

利用3D列印打造出来的手术导版及骨骼模型。(图/记者严云岑摄)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一名65岁的蔡先生,2年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6个月因愈合不良出现化脓发炎,虽经清创及施打抗生素治疗,仍无法抑制发炎反应,但在透过暂时置入「3D列印膝关节」观察3个月后,他在二度手术时成功免除发炎反应,回归正常生活

收治蔡先生的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3D列印医疗研发中心副主任陈怡文表示,他刚被送来时,不仅人工膝关节松脱,血液中的感染指数也很高,于是先动手术金属关节移除,再放入3D列印并翻模的「可动式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免除长期打石膏所造成的肌肉萎缩,也让他能在不做剧烈运动情况下得以正常行走、弯曲膝盖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3D列印医疗研发中心陈怡文副主任。(图/记者严云岑摄)

3D列印是透过扫描直接印出立体模型,近年来逐渐用于医疗发展上。中国医大附医自2014年9月开设「3D列印医疗研发中心」以来,已成功用「客制化」的方式,帮99位病患找回健康,蔡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例。

陈怡文说,3D列印技术是在扫描患部后,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列印出脏器或骨骼结构,方便医师观察病变并模拟手术,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

另外,若病患有「暂时」置换关节或骨骼的需求,也可透过3D列量身打造。不过,陈怡文也提到,虽然目前3D列印列印金属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有鉴于全球卫生机关尚未将「永久性置入3D列印医材」纳入,现在所有个案都是透过「专案研究,待病人完全出院时,身体也不能留有3D列印的医材。

▲3D列印机器。(图/记者严云岑摄)

中国医大附医目前共施作了99例成功案例,其中以正腭手术占了大半,约有70多例,紧接着为膝关节二度置换9例、脊椎手术6例,还有患者因车祸失去头盖骨后,利用3D列印做暂时补救。

台湾发展3D列印技术24年的震旦集团通业技股份有限公司客服部经理蔡君婷也表示,3D列印技术最初是用在相机、摄影机的模型制作,但近年来逐渐转向医疗器材的制作,「上至牙套矫正器骨头内脏,都可在几小时内『印』出来」,彻底颠覆暨有的医疗模式与相关技术,未来也希望透过与中国医药大学和上海交大数字医院合作,将3D列印技术推展到另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