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调的太阳:实质与形式乖违的学运
▲去年的太阳花学运在社会引发热烈讨论。(本报资料照/ETtoday摄影中心)
文/孔祥科
去年太阳花学运将届满一年,沈淀一年后,或许可以对某些是非曲直,更有断出真伪的可能。
国共斗争期间被刺杀身亡的诗人闻一多曾说:「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对于社会的腐败,或走向错误与偏斜,年轻人具有天生敏锐的嗅觉,同时亦有超乎想像的热情,他们聚集一起,瞬间释放的热力,足以改变一个时代。故而,对于整起运动,在其普遍性的意义上,亦即年轻世代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简单层次上,是值得喝采的,也应获得足够的敬意。
但17世纪的西哲法兰西斯‧培根也早已说过:「年轻人宜于创造,不宜于判断,宜于实行,不宜于出主意。」固然年轻人富于直觉,对于已经失衡的社会,有一颗公义的脑袋,凭着热血起而纠偏,但他们却未必对整个世局有高阔周妥的观测,而有能力展开一卷美丽的蓝图。
去年整个学运也就是呈现了这般的情境,蓄积在年轻人心中的不满飙升到了高峰,社会刹时裂开一道缺口,他们占据了立法院,并在街头散开,他们一起指出了这个社会缺乏公义,进而试图以砸毁体制为代价,欲将世界立即扳成他们想像中该有的样子。但他们提出的方案,却恰恰与他们的目的相违。
整场运动其真正的社经背景,缘于世代正义的沦丧、以及生活竞争压力的强大,因而年轻世代被有心人士找到了搧动的机会,而房屋、土地等有形的资产,恰恰又逢涨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时年轻世代彻底不知所措了,甚至变成为一时看不见未来的一群,他们既孤独、悲伤,却又愤怒。但这个属于经济、与社会层次的问题,却被带向了统独、以及自由与压迫、以反中与卖台为切割、为对抗的政治场域,用「反服贸」、「反黑箱」为名义,发动了一场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公民抗争。
它因而变成了一场实质与名义、目的与手段发生完全错谬与背离的运动,历史将最终证明,年轻人的热情被玩弄,而他们的命运依然停滞,并未得到一丝改变的可能。
●作者孔祥科,健行科技大学企管系助理教授兼欧亚中心主任,台湾专案管理学会主任委员兼专案总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