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从百万拚到4兆! 蔡万才打造富邦帝国的传奇一生

文/林文义

把一家只有10位员工,年营收100万元的小公司,在50年间,发展成资产4.7兆元,年营收4800亿元(富邦金加上台湾大哥大规模),员工超过三万人的超级企业集团,这是甫过世的富邦集团总裁蔡万才,写下的台湾金融传奇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页传奇是只靠运气达成的。50年来,蔡万才除了坚守金融业的「诚信」黄金守则外,由他主导的4次精准并购行动,更使富邦集团脱胎换骨,成为现今唯一在两岸三地有完整布局的金融集团。外界看似突如其来的布局,其实在蔡万才心中早已擘画多时,他曾透露:自己的风险意识,没有一天放松。

1929年出生于苗栗竹南的蔡万才,早年与大哥蔡万春台北发展,六一年受蔡万春之命筹组国泰产险,并由此起家。刚开始国泰产险只是一家只有10个人、年营收100万元的公司,在经过50年的经营后,富邦集团在他手中建立起成为横跨金融、电信、不动产3大领域的企业集团。

名字由「财」改「才」企业定名「富国成邦

外界很少人晓得,其实蔡万才本名为「蔡万财」。因他在七二年起当选3届增额立委,当时立法院有很多从中国大陆来的老立委,国学基础非常好,有一天有位老立委跟蔡万才讲:「你现在进到立法院,等于走上政治这条路,就不宜再带有财气」,老立委建议「蔡万财」,把名字最后一个财字的「贝」字边拿掉,由「财」改为「才」,而且人有了才就能赚到财。蔡万才一听,认为这样改名可以兼顾「财」和「才」,等于一鱼两吃,因此就由蔡万财改为蔡万才。

而蔡万才由国泰产险起家,最后却自创富邦的品牌,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据透露,蔡万才在七八年设立富邦建设,做起不动产生意,但房子盖好后却碰到中美断交,蔡万才非常担心这批建案销不出去,没想到案子推出后居然大卖,蔡万才觉得是「富邦」这两个字取得不错的关系

他曾和友人说,富邦就是「富国成邦」,意思是做生意是要贡献社会,不能凡事只想着自己,富不是富自己而是富国家,所以往后富邦集团成立银行人寿、证券就全部取名富邦,不再用国泰这个名字了。

四次精准并购富邦壮大关键

对于蔡万才的理念,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说他感受非常深,当年渣打银行有意并购吴家持有的新竹商银时,因富邦集团持有竹商银行近10%的股权,当时他还害怕蔡万才会反对这个并购案,没想到他询问蔡万才时,蔡万才直说,渣打银行在中国有70个分行 ,竹商银卖给渣打后,反而可以服务更多台商,富邦全力支持竹商银吴家的意见。吴伯雄说,由于蔡万才是考量整个竹商银未来发展,而非只考虑富邦银,这点让他非常佩服。

富邦能快速壮大,与蔡万才先后四次精准并购香港港基银行、台北银行、ING安泰人寿、中国华一银行有关,这也使得富邦金控领先同业,在两岸三地布局最完整。

2011年富邦集团50周年,蔡万才即曾指出,受限于台湾本地市场较小的原因,若靠自我发展,很多民营金融机构都是处于不大不小的窘境,这时候只有两个解决的策略,一个是对外并购,另一个是往国外发展。

而富邦集团这四次并购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富邦并购后,其他同业已找不到相同的机会,可见富邦在并购策略具有非常独到的眼光胆识

蔡万才的儿子蔡明忠蔡明兴对此描述得较为清楚。人称「二董」的蔡明兴即说过,很多人都曾向他表示,看不懂富邦集团这几年在做什么?其实,富邦集团这几年的策略就是进行并购,希望透过并购达到「多元通路,多元产品」的目标;像银行、电信、购物台等都是通路,而通路就是一种价值,透过通路累积客户、累积关系,最终就能累积财产。

蔡明兴说,富邦集团成长的三部曲就是自我成长、并购成长、不断成长;由于集团能够持续成长,规模扩大后,员工就有升迁机会,工作的士气自然高昂,并形成良性循环。

蔡明忠则指出,富邦集团的并购,都是采「危机入市」的策略。例如,富邦金跨海到香港并购港基银行,初时商谈并不顺利,谈判喊停。后来香港发生SARS疫情,整个香港宛如一座死城,等疫情缓和后,港基银行反而回过头来要找富邦谈并购。而在富邦并购港基银行后,不但立即享有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优惠,并在香港景气回升中,银行股权价格大涨,其他同业想再到香港并购银行,已找不到更佳的标的了。

而○八年发生金融海啸后,外商保险业急于想撤退台湾,富邦金仅以两周的时间,就决定投入6亿美元,并入荷商ING安泰人寿,这一役更是使富邦金能跨入寿险市场与国泰人寿一较高下的关键战役。依蔡万才的布局,当时富邦金早已锁定ING安泰人寿2年了,所以才能在2周就下定决心进行并购。

富邦金最近一次重大并购,就是在一二年再以300亿元新台币高价并购中国的华一银行8成股权,由于华一银行在中国有14个营业据点(4家分行与10家支行)这一项并购使得富邦金在中国的金融布局,不但大幅超前金融同业,也让富邦金真正取得逐鹿中原的门票

同样地,富邦并购华一银行,中国再也没有与华一类似的银行可供台湾的金融业并购了。

同样的并购思维转到电信的购并也一样适用;不论是先前并购台湾大,还是日前购入郭台铭的国碁14.9%股权,其手法与策略几乎如出一辙。...(全文选自财讯双周刊461期)